熱門:

2022年10月15日

姚穎謙 上善若水

Apple堅持己見 致勝不二法門

有一間公司,在它IPO上巿時(42年前)投資10000美元的話會讓你成為億萬富豪(以港元計,美元計價則約1400萬元)。這個傳奇當然跟其產品設計時尚,巿場策略優秀有關,但可能固執才是成功的主要因素。蘋果公司(Apple Inc.)在發展自身技術和緊貼科技中,一直取得良好平衡,使它走過一條獨一無二的致勝之道,在今年科網股大跌之際,它依然股價堅挺,原因就是它不只以科技創新為鵠。筆者是次就換個方法演繹這間為人所熟悉,兼且為股東所樂道的科技公司。

從喬布斯(Steve Jobs)到庫克(Tim Cook),蘋果最大的改變並不是它的iPhone改款(就連Steve Jobs的女兒也調侃最新的iPhone 14毫無新意),而是蘋果生態系統的普及化以及Apple生態系統的主流化。從事科技研調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指出,截至6月底,iPhone在美國巿場份額已經取代Android成為第一,巿佔率超過一半,相對2011年7月Android以四成巿場份額遙遙領先,iOS當年只有28%。Wave7 Research對美國用戶進行調查,發現iPhone在所有3個服務提供商中的份額都有所增加,7月份AT&T為67%,較6月份65%多;Verizon錄得67%,勝6月份的64%;T-Mobile亦有60%,比6月份的58%稍高。服務提供商的平均份額為65%,而去年為64%,意味相對於之前的產品周期有更好份額。那麼,蘋果是如何贏得以挑剔聞名的美國消費者歡心的呢?

遠觀元宇宙 亂世獨善其身

蘋果一直只致力於電腦科技發展(包括開發自家硬件,如電腦主機和中央處理器),使它能夠以質優取勝,而它對實用性未明技術持觀望態度,實為明智之舉。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它對投資元宇宙的遲疑。

當最近CNN引用紐約時報科技專欄作家Kevin Roose所言:「令人費解的是,Meta去年在VR上花費超過100億美元,其旗艦應用程序的圖形看起來仍然比2008年的Wii遊戲差」,實用意義惹人懷疑;Tim Cook早於2020年1月時已只強調AR技術是「下一件大事」,明顯沒有把元宇宙放在眼內,如今看來是充滿睿智。

事實上,VR化身還需要實時響應我們移動面部和身體的方式需要強大的計算和圖形處理能力。要Avatar像真的話,人們或許需要讓它看起來令人信服的是,在我們全身各處都安裝了額外的傳感器——在這個講求快捷舒適的世代,這種體驗實在難以置信。難怪最近就算Microsoft終於與Meta結盟,使旗下Mesh for Microsoft Teams出現於Meta Quest devices(因為Microsoft內部分析道50%的Z世代、千禧一代希望在未來兩年內在虛擬世界中開展某一些工作),Apple也不為所動,目前Meta因元宇宙進退兩難,它則在亂世中毫髮無損,可見其遠見令人折服。

汽車也是如此。雖然早於2014年,Apple開始着手Project Titan,超過1000名汽車專家和工程師在公司Cupertino總部附近的一個秘密地點開發電動汽車,但年復一年,Apple的電動車一直只流於傳言,這正因為Apple深明作業系統、生態系統一旦形成的話,電動車就會自然成為它的戰利品,反而急於建廠、造車只有徒勞。

開發電動車 拒急於一時

首先政策和國際形勢多變影響車企盈利。在美國,於8月16日生效的《降低通貨膨脹法案》(IRA),藉改變電動汽車稅收激勵措施從聯邦層面對電動汽車於本國製造作激勵,國民只有購買在北美組裝的電動汽車才有資格獲得7500美元的電動汽車稅收抵免(收入超過 15 萬美元將會受限),短短一個月電動車企只有在美國投資110億美元設廠的打算,影響汽車製造的經營環境和競爭條件。

此外,供應鏈掌控也是大問題。在彼岸的中國四川省,因電力危機,寧德時代(300750.SZ)在四川寧德時代宜賓工廠停產電池生產;電池生產暫停開始應於8月16日,預計將持續到8月20日,電動車企特斯拉供應鏈可能受到四川電力問題的影響,當地電力中斷,也可能會影響其供應商。蘋果及早進入電動車巿場只會遇到特斯拉的困境,同時中國電動車巿場不乏對手(除了Tesla,著名的還有「蔚小理」),電動車最重要的組件──充電電池──又不能完全控制供應,它也沒有Tesla的規模,靜觀其變豈不更好?

然而,不追求新概念不代表躺平。蘋果公司明白巿場上軟硬件皆精的公司只此一家,用心耕耘它的強項是當務之急。同時,為盡力減低對某一產品(當然是iPhone)的依賴,Apple一直拓展其他產品(如教育界奉為必需品的iPad)以及來自App Store,售後服務和Apple Music等服務收益。在最新一季業績中,Apple的軟件服務業務營收196億美元,營收佔比升至歷史新高23.6%,其披露付費訂閱用戶數量已超8.6億,過去一年增長1.6億,規模效應愈發明顯。

由此可見,當科技界人人都奉創新為首要條件的同時,難得蘋果可以一直保持清醒,在財富富甲一方,作為現金流最強的公司之際,依然故我,只做肯定賺錢的事,是Apple的致勝之道。

不過,最近對美國各運營商銷售趨勢的調查表明,iPhone 13的份額相對於之前的iPhone周期保持較高水平,更少的人在等待時延遲購買。App Store最近兩個月的緩慢淨增長,又是否意味Apple股價上升軌快要終結?下星期再跟大家分析。

作者為博士、財務總監、CFA、FCPA,專頁:facebook.com/yiuwinghim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