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5日
上周本欄講完恒指「升得好虛」,過去一星期立即大跌,連16500點也失守,但周四道指又在相同支持位來一個大反彈,刺激港股周五回升。
現在港股處於極度吸引又相當危險的兩極之間,很難有可靠的長線技術訊號可量度入貨的穩健度。筆者則玩兩邊市,為免過度「燒腦」所以集中在中短線操作,以前會玩兩到三個周期的技術訊號,今個星期只縮至一個周期。務求在較確認見底的訊號出現時不會「走雞」,因為很多時中短線訊號會與長線訊號有矛盾,若當刻狀態不佳就會什麼也不信而放棄機會,這是筆者個人曾多次發生的問題,也是保守投資者常見的毛病之一。
過濾風險手法之一
正如上周所說,筆者認為大市在目前水位可開始留意大戶操作,以及適當時間考慮做好倉,但這是一年前筆者所定下的目標,現實操作上要重新評估才行動,即是要有技術訊號支持才入貨。筆者會簡單點用幾個技術訊號作判斷,每一個利好訊號出現就加一注,直至全部顯示重回升市時才會「滿注」,這就是其中一個用系統省卻煩惱及矛盾的方法。
這段時間筆者未必會有太明顯的看法(其實以前也不會),以免定死了立場,反而產生錯誤。現在股市仍有相當多的風險與機會存在,港股雖殘卻未有起色,美股有實力但未爆的風險也有數個,所以大家要小心行事。
不少故事的主角總是天真地相信他人,看別人靚仔有型、靚女或楚楚可憐、公眾人物、大公司要員、好朋友的朋友……等等就胡亂相信,最後不是害人就是害己,會有人看這類故事,皆因太多人也會犯同樣錯誤。筆者年輕時每10年總有3年出現這個太容易信人的現象,犯過的錯誤多不勝數,40歲過後就不再重犯了。
可是,若果我們什麼也不信,就會事事停步不前,例如牛市一期或二期存疑不會再升,熊市初起不久就懷疑不會再跌等等,事事存疑不如不投資,因為你永遠不會敢在應持有時持有,即是在別人不太信的時候入貨,有信任才是我們擁有未來的關鍵,懷疑只是過濾風險的手法之一。
合理懷疑就是在信任與懷疑中的一個平衡,我們可以先保持信與不信之間的立場,當認識一件新的人事物,例如一隻新上市的股票,要先去認識其業務及相關財務數據。筆者偏向素食為主,之前一間素肉公司在美國上市也相當有興趣想入,該公司有不少名人「金主」支持,又是板塊的龍頭之一,合作公司和網絡又多,牌面上絕對有得諗。
不過,理念歸理念,有經驗的投資者都知道盈利才是可靠的關鍵,長期沒有盈利又會升的公司,只可歸作「好炒」而非好投資的公司,就算股價狂升也要有兩位數字的市盈率才是筆者認為可放心信任的新公司,所以筆者一直除了炒炒相關期權外,也沒有怎麼認真持有。前陣子股價跌剩高峰期的十分之一,就更慶幸自己沒有因為聽上去信念與自己較接近而亂買,講投資始終是靠技術分析與盈利兩者才實在。
金融非精確科學構成
熊市初起不要懷疑,但熊市出了一段時間後就要懷疑。任何新概念也會經過醞釀、冒起、成熟、衰落等的階段,當冒起時我們不要亂反對,等成熟時才開始懷疑。人人不信的合理事情我們要記在心,別人開始相信時不要反對,等到人人皆信,連不是專家也像專家般發表意見時,就要開始懷疑。這些步驟相當有用,但萬不可視作精確科學。
金融界大部分元素也是非精確科學構成,很多人卻以為是絕對的,例如國家債券不會違約、大企業不會倒閉,藍籌股是穩陣的……這些全部都有例子證明是錯的,但時至今日許多人仍會信以為真,不去做以防萬一(fail safe)的準備。
熊市時我們可以基於股價相當吸引同時有大戶入貨而去考慮入市(最好加上有可靠技術訊號支持),但也必須有以防看錯的止蝕價位,買入前定了該價位就舉手不回,一到價一定走,之後再轉勢向上才再入貨也不遲。這是包含了懷疑的信任,筆者認為基於這種信任的投資才可靠。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股市不如意事十常六七 |
上一篇: | 香港股市周五收市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