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10月10日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人生周期規劃各種可能性

10月9日,周日。上星期四,老畢從強積金(MPF)供款人角度看今年波濤洶湧的市況,同日投資基金公會就MPF制度提出多項建議,本報社評以〈積金制度下半場 勿空談老有所依〉為題,針對退休規劃中的「提取期」(decumulation phase)作了一些深入淺出的分析。

隨着愈來愈多打工仔步入退休年齡,強積金制度必須因應人口老化及壽命延長等趨勢作出優化,惟就如社評所言,MPF奉行的是「確定供款模式」(defined contribution),先天缺陷乃未來收益不確定(undefined benefit),這個隱憂得不到解決或紓緩,退休人士的不安就無法消弭。

在香港,年金、逆按揭、收息基金以至保證基金,都是近年較流行的退休投資產品。然而,基於財富「累積期」(accumulation phase)與「提取期」涉及截然不同的概念,如何在強積金層面引入適合退休人士的投資產品,考慮因素必然更多,太進取擔心蝕老本沒時間追回,太保守則無法依靠被動收入支持退休生活,掣肘和難度可想而知。

今朝有酒今朝醉?

話得說回頭,有條件為確保老有所依而「煩」者,在職期間多半已儲起一筆可觀資金,問題只在如何讓積蓄最有效地運作,失去主動收入來源(工作/兼職所得)仍能支撐十多二十年的退休生活。今朝有酒今朝醉,又或表面光鮮亮麗,實則欠下一身「物質債」之輩,是沒心思琢磨什麼人生周期的。

撇開強積金制度不談,這令老畢想到,退休規劃不外兩個元素,一為儲蓄,二為投資,但不論早開始抑或晚起步,都應把儲蓄放在較重要的位置,反之便有點本末倒置了。打工仔無法控制老闆發給你多少工資,投資回報起伏無常,真正可由自己決定的,恐怕只有儲蓄率。

複利效應就如滾雪球,沒有雪球可滾或雪球體積不夠大,投資回報再優異也難以實現財務自由。理財專家以滾雪球需要長長的坡道來形容這個過程,所謂「坡道」,指的就是時間。

有些人因自覺起步太遲而擁抱風險或濫用槓桿,期望以超高回報追回失去的光陰,惟訴諸運氣極可能輸掉已累積起來的資產,甚至背負大筆債務。欲速則不達雖屬陳腔濫調,用來比喻心急求成者卻往往貼切不過。靠儲蓄達成財務目標要一步步來,看似遙不可及,諷刺的是,相對鋌而走險一鋪清袋,漫漫長路反而成為致富「捷徑」。

起步遲不注定失敗

記得好幾年前,在A Wealth of Common Sense一書作者Ben Carlson筆下看過一個案例,針對的正是那些儲蓄起步「太晚」的打工仔,也許能為悔不當初之輩帶來啟發。

話說,Joe與Sam(俱為虛擬名字)皆年屆50,兩人從工作獲取的年收入都是10萬美元,Joe為追趕逝去的時光,決定多冒風險以彌補之前未能存下來的錢。Sam策略完全不同,寧可提高儲蓄率,也要把風險控制在可接受水平。Sam對複合年均回報的預期為6%,但儲蓄率達到收入的20%,並按每年加薪2%的設想逐年調整供款。

反觀Joe,對選擇資產信心較強,結果得嘗所願,在儲蓄率僅及Sam一半(10%)的前提下,實現高達12%的複合投資回報,較Sam強上一倍。兩人計劃65至70歲退休,大家認為,誰的最終賬戶結餘更可觀?

大墮後勿輕言放棄

從【表】可見,即使Joe投資得心應手,回報雙倍於Sam,但不論10年後、15年後還是20年後,跑贏者都是儲蓄率較高的Sam。由此可見,50歲才起步,由於已沒有太多時間讓複利發揮作用,儲蓄率高低比早起步者更重要,增加儲蓄且較盲目相信個人投資能力實際得多。

Carlson特別提到,四五十歲才開始規劃退休,自然不及年輕時起步理想,可也不代表注定「老無所依」,皆因他們並非全無優勢,比如正處於收入巔峰期、孩子長大可獨力謀生、樓按等負債接近還清,諸如此類。儲蓄最佳時間是10年前,次佳是今天,若因人生上半場大墮後而輕言「算罷啦」,到了七老八十,恐怕就真的後悔莫及矣。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