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9月30日

梁天卓 經濟3.0

數碼經濟如何計算經濟產出?

很多人都知道,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是也)是計算一國的國民一年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包括勞務)市場價值的總和,是一個廣為流傳的量度人民生活水準指標之一。然而,這個指標一點都不完美,因為「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總和」其實有很多交易並未有計算在內。

GDP缺失的例子

一個有趣的例子可能大家都會聽過:一對夫妻生了小孩,請了一位工人姐姐,後來丈夫出軌與工人姐姐發展婚外情,與老婆離婚後再與工人姐姐結婚,結果兒女私情竟然令國民生產總值下跌?為什麼?因為再婚前工人姐姐照顧小孩的「服務」明碼實價正式在市場交易,於是被算入生產總值,但是工人姐姐「升格」後這「服務」被「私有化」,沒有正式的市場交易,於是不能算進GDP裏。

另一個例子有關伊甸園 的夏娃和亞當,是大教授張五常幾年前提出的。他當時指夏娃跟亞當在伊甸園裏的「享受應有盡有,所需要付的價錢是零。也就是說在伊甸園裏面,亞當跟夏娃的享受全部是消費者盈餘,沒有市價。他們的財富、國民收入、增長率永遠是零,但是消費者盈餘很大,受益很多。」

從這個例子出發,大教授再比較中美兩國的人民生活水平:「美國的國民收入,跟中國國民收入怎麼相比呢?你在美國買一幢全海景的花園洋房,那個價格還不到中國的十分之一,你在海灘旁邊買個房子,連海灘在內的價格也不到中國的百分之一。所以要以房子論財富,美國人不如中國人有錢。中國隨便一幢很普通的公寓動不動100萬美元,中國人很有錢,這是財富。事實上中國人是不是有這麼多的享受呢?這就是個問號。所以國與國之間的財富比較是沒什麼意思的。」

Facebook的消費者盈餘

大教授的伊甸園例子同樣適用於現在的數碼經濟。由ICQ到WhatsApp,再由Facebook到TikTok,我們現在的生活基本上都圍繞着這些數碼經濟裏的社交媒體,而它們絕大部分的價錢都是零。套用大教授的邏輯,數碼經濟是現實世界的伊甸園,我們都是亞當和夏娃,大家的享受都是消費者盈餘。換句話說,利用GDP量度現今數碼經濟下的人民生活水平十分「離地」。

那麼,到底我們可以如何量度數碼經濟下的人民生活水準?幾年前有經濟學者做了一連串實驗,並以金錢利誘受訪者退出Facebook一段時間,然後勾劃出美國人對Facebook的需求曲線。這篇名為「The Digital Economy, GDP and Consumer Welfare: Theory and Evidence」的文章裏,幾位學者估算在2017年美國人願意放棄Facebook一年的價值中位數大約為500美元(約3900港元)。另外,Facebook自2004年面世後,它每年為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帶來接近0.5%的增長!

50多年前,羅拔甘迺迪(Robert Kennedy)說:GDP measures neither our wit nor our courage, neither our wisdom nor our learning, neither our compassion nor our devotion to our country. It measures everything in short, except that which makes life worthwhile.

想不到,這句話在50多年後的今日愈見真確。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