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6日
西方央行紛紛收緊貨幣政策,以應對居高不下的通脹。歐洲央行月初前所未有地加息0.75厘,英倫銀行及美國聯儲局在緊接一周繼續以加息遏止物價升溫。不過,正當這些主要央行為加息疲於奔命之際,遠在亞洲的日本及中國卻反其道降低利率。我們認為,有兩大因素導致西方與亞洲央行的通脹趨勢截然不同,首先是原有供求受影響的程度,以及疫後的內需復甦力度。
歐美收水遏高物價
以美國為例,當局財政及貨幣政策過度刺激經濟。在2020至2021年間,當地批准的財政刺激總額便達到2020年GDP的25%。聯儲局還把利率降至零,並實施大規模的量寬政策應對疫情。這些提振措施導致極端的家庭需求及勞動市場供應被扭曲,是助長通脹升溫的主要原因。
在歐洲,過分依賴俄羅斯燃料供應,造成嚴重衝擊。疫情過後,內需改善進一步加劇通脹壓力,迫使歐洲央行介入收緊政策。反觀亞洲並沒有如美國般在疫下過度刺激經濟,也未如歐洲那樣遭受能源供應打擊。話雖如此,消費物價指數(CPI)仍見上升,區內不少央行收緊政策,但日本及中國央行卻例外。
日本在疫情爆發前,內需一直低迷。人口老化及投資不足妨礙經濟和勞動生產率增長。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表示,即使燃料價格飆升令當地CPI超越2%的目標,惟這種價格壓力難以持續。日本央行未看到當地存在持續性的工資增長壓力,使其政策偏離現有的收益率曲線控制措施。
在中國,「清零」政策在抗疫初期取得成功,當局因而大膽地堅持取向。中國經濟往後便陷入周期性封控,妨礙了經濟活動復甦。政府一直透過財政及貨幣寬鬆措施刺激經濟,但清零政策及樓市低迷一直拖累私營行業需求。
由此可見,亞洲個別地區的通脹情況明顯有別於西方國家。然而,通脹以外,仍有其他因素困擾區內資產市場,特別是中國,近年受困於中概股從美國退市的風險。
上月底,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及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宣布,中美達成初步協議,容許美國審計人員調查紐約上市中企的審計紀錄,暫時避免200多家在美上市的中企被迫在美國退市。不過,筆者認為,即使協議暫時正面,惟並不保證最終會成功。
正如PCAOB主席Erica Williams所言,這將取決於中國是否遵守協議,容許PCAOB獲取資料;PCAOB需在年底前重新評估決定。
中美政治角力持續,中方未必希望外國股東獲得戰略企業資訊,因此解釋了8月初有5家重點國企決定從美國退市。我們仍相信,退市可能對個別中國股票構成風險。
作者為安聯投資亞太區高級經濟師。他為《信報》/信網撰文,分享經濟及投資觀點。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港SPAC權證宜採現金行權 |
上一篇: | 正確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