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1日
9月20日,周二。全球屏息靜氣等候聯儲局及多家主要央行公布議息結果,鷹鬥鷹下,愈來愈多評論家對經濟軟着陸打定輸數,爭議只在環球衰退到底多嚴重。學者、分析員搶着報憂,政客在意的卻是選票,美國國會中期選舉個多月後便舉行,為求增添民主黨勝算,總統拜登輸人不輸陣,近日接受專訪時揚言,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樂觀,有信心美國經濟能實現軟着陸。
有鑊就卸、有功就攬乃政治家本能,拜登一面提醒公眾,聯儲局正在努力恢復物價穩定,一面hard sell《降低通脹法案》,聲稱處方藥物價格、醫療保健費用以至能源成本都會在法案推出後大幅下降,擺明告訴國民,通脹持續高企責在聯儲局,若然回落,切勿忘記政府和民主黨的重大貢獻。
聯儲局連番加息冷卻需求,且樂見金融環境趨於緊縮,一次又一次打擊市場對政策轉向的期望。隨着股債雙雙陷入熊市,美國家庭財富上半年大縮水,第二季劇減6.1萬億美元,從3月底的149.9萬億美元,降至6月底的143.8萬億美元。然而,大家不必替美國人「擔心」,皆因他們整體身家較疫情爆發前仍增加了27萬億美元,在政府多輪派錢及提供其他資助下,現金儲備充裕;加上就業市場保持興旺,消費能力可能遠較想像中強。拜登在一片衰退警號中牙擦擦,未必毫無根據。
熊市成罪魁禍首
不管美國經濟以什麼形式「着陸」,家庭財富蒸發逾6萬億美元,已創下單季紀錄,罪魁禍首自然是股票熊市。在下不期然想到香港,才一兩年前,港股廢可以買美股,如今連美國人身家也受股市拖累狂縮,不甘躺着中槍的打工仔會否調整強積金組合,主動增加保本或保守型基金配置?同一現象,其實也極可能發生在透過401(k)戶口作長線投資的美國打工族身上。老畢提出這個問題,主要基於兩個原因。
第一,全球從十多二十年的「大穩定」火速跳進「大通脹」,決策者不再轉彎抹角,直接以行動告訴民眾,讓資產市場多受點苦若能換來物價快些受控,他們不會有任何猶豫。
老畢曾以「醉酒佬理論」質疑聯儲局對抗通脹的立場是否口講般強硬,惟毋庸否認,2022年股、債、滙、樓四者皆輸,除了大宗商品外,現金跑贏九成以上資產類別。商品雖屬例外,但波動並非「人咁品」,從資產配置着眼,美國3個月國庫票據年息率現已超過3厘,雙倍於標普500指數約1.6厘的股息率。短期國庫票據性質與現金相若,且近乎無風險,今時今日押注股票卻贏埋唔夠買驚風散。不難想像,現金對風險資產構成的競爭日益激烈。
散戶離「投降」尚遠
第二,機構投資者早就發現,今年的困局不單體現於大部分資產跑輸現金,更重要的是,沒有比現金更理想的資金停泊所。美銀9月環球基金經理調查顯示,股票低配置(underweight)情況歷來最嚴重,現金水平則創「九一一」恐襲以來新高。反觀散戶,EPFR數據顯示,踏入下半年環球股票基金雖錄得淨流出,惟迄9月14日總額僅170億美元,相比上半年多達1900億美元淨流入,散戶對股市遠未到心死的地步。
常言道,當最後一個淡友都現了身,沽壓就會消耗殆盡,新牛市在絕望中誕生。作為好友,老畢自然希望如此。不過,這句話對機構投資者也許用得上,證諸數據,散戶離「投降」尚遠。那並不奇怪,回看文首,美國家庭財富今年儘管大縮水,較諸疫前仍有可觀增長。條數唔難計,美股雖經歷了痛苦的9個月,但水瓜打狗下,標指2020年初至今依然錄得兩成回報,納指衰極還是漲了35%。
資產配置大執位
強積金和401(k)都是以二三十年計的超長線投資,理論上毋須對股市短期波動過於着緊,惟投行左一句殺估值,右一句殺盈利,即使心血充沛,看着多年所賺付諸流水,而現金回報又愈來愈吸引,投資者肯定會問,何必自討苦吃,投身高風險資產?這種心態一旦變得普遍,資產配置隨時出現大執位,散戶恐怕才是推動跌市最不容忽視的潛在力量。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蒙牛搶市佔有成 伺機吸納博復甦 |
上一篇: | 香港股市上日收市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