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9月16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美國兼職人數增 就業強勁恐幻象

政客常常談論就業問題,因為選民收入穩定才會樂於投他們一票。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選舉軍師曾以「這是經濟問題,蠢才!」作為競選口號,可見經濟衰退對當權者絕非好事。經濟學家關注就業狀況,皆因失業率反映經濟情況,工人收入充足,消費意欲才會提升,從而提高生活水平。一旦勞工市場的強勁需求推升薪酬水平,拉高消費物價,出現可怕的工資與物價螺旋式(wage-price spiral)上漲噩夢,令工人實際薪酬增幅追不上通脹。

確保物價穩定及充分就業是央行的兩大使命,聯儲局主席鮑威爾等中央銀行家一旦面對二選一的困局將如何應對?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時任聯儲局主席伏爾克(Paul Volcker)選擇打擊通脹,寧願犧牲勞工市場,把失業率推高至雙位數,最終任命伏爾克的總統卡特連任失敗,伏爾克的支持率也不高。鮑威爾會否步其後塵,遲早有答案,但過去42年美國的經濟面貌已經大為改變。

額外打工應付通脹

衡量就業率非易事,美國8月非農業新增職位31.5萬個,上述數據看似精確,但報告註腳列明,勞工統計局(BLS)僅九成確信8月新增職位在19.8萬至43.1萬個之間,數據誤差率為正負10%。而且就業報告從兩個截然不同的調查滙編,分別是家庭調查(household survey,即勞方)以及機構調查(establishment survey,即資方),兩者的結果存有矛盾。

況且,打工仔可能身兼多職,職位數目跟勞工數目有落差,所以新增31.5萬個職位不代表有相同數目的失業者覓得工作,Mish Talk專欄作家夏洛克(Mike Shedlock)深信今年美國出現這種現象,就是部分行業勞工需求強勁僅是假象。近日夏洛克撰文分析美國勞工市場過去6個月的走勢,指出在3至8月間新增職位共188.8萬個,但同期全職人士減少38.3萬人,包括全職及兼職的就業總人數下跌4.8萬人,把188.8萬與4.8萬相加,即就業整體缺口達193.6萬。

夏洛克認為,眼前勞工市場的落差來自戰後嬰兒潮一代陸續退休,另外近200萬人須額外兼職以應付物價飆升。事實上,勞工市場的好景被誇大,實質消費開支數據已反映實況。夏洛克警告,不要眼見就業數據強勁就預期消費開支數據會呈正比,因數據建基於兼職勞工人數大增的「幻象」。筆者相信,若夏洛克所言非虛,美國恐面對異常的經濟衰退,即使勞工市場火熱,很多人仍需額外兼職,證明經濟存有隱憂。

1958年,紐西蘭統計學家菲利普斯(A. W. Phillips)分析英國在1861至1957年間的宏觀經濟數據,提出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顯示失業率與通脹率的反向關係。此曲線表明經濟增長創造職位,但刺激通脹上升,所以失業率低,意味高通脹;通脹率低時,失業率走高。不過,很快證實菲利普斯曲線站不住腳,上世紀七十年代陷入滯脹時代,通脹率與失業率同樣高企。到2019年,通脹與失業率均低迷,只是決策者仍繼續採用菲利普斯曲線。

8月U6失業率達7%

近日顧問公司RSM US分析,利用菲利普斯曲線及其他變數(variable)推算通脹率與失業率此消彼長的情況。美國7月個人開支平減指數(PCE)按年漲6.3%,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升超過8%。RSM估算,若要把PCE升幅壓低至3%的基本目標,美國必須消滅170萬個職位,把失業率推至4.6%,接近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預測的4.4%自然失業率,顯示聯儲局較易達到PCE基本目標,又不會把美國推向嚴重經濟衰退。如果要達到聯儲局通脹回落至2%的目標,RSM稱,美國須付出更大代價──砍掉530萬個職位,把失業率推至6.7%。

倘若RSM推算準確無誤,聯儲局能把通脹壓低至3%,代價是失業率由目前的3.7%上升至4.6%,筆者覺得這種代價不算太糟糕,意味即使美國通脹處於極高水平,經濟仍有可能「軟着陸」,估計鮑威爾也會對通脹率回落至3%「收貨」,喊停加息;預計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大部分成員也認同可取,願意以較輕微的經濟衰退,換取更快達到擊退通脹的目標,而且估計華爾街亦會支持,皆因投資者深知衰退加劇,將影響企業盈利並損及股價。

BLS把失業率區分為U1至U6共6種,U3是每月官方公布的基準失業率,統計過去4周無業但積極尋找工作者的失業率,今年8月,U3失業率為3.7%。筆者傾向採用U5失業率,在U4(U3加過去30天沒找工作)基礎再加上仍留在市場的邊緣勞工,8月比率為4.5%。而U6被視為最能反映事實的失業率指標,涵蓋1個月放棄找工作的失業者和兼職者,8月U6失業率達7%。聯儲局官員及經濟學家深知6種失業率的差異,但不欲失業率報道嚇怕民眾。鮑威爾也應察覺到就業狀況,但承認首要任務是打擊通脹。

聯儲局理事沃勒(Christopher Waller)在7月發文,指出目前美國職位空缺率高企,給予局方更多收緊貨幣政策的空間,不會像過去加息周期般推高失業率。沃勒推算基準失業率(U3)升至5%以上,美國經濟仍有機會「軟着陸」。沃勒撰文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回應前財長薩默斯(Larry Summers)的說法。薩默斯一再提到,聯儲局若要達成通脹目標,失業率要推高至6%水平,接近RSM估算的6.7%。薩默斯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首席經濟學家布蘭查德(Olivier Blanchard)及哈佛大學經濟研究員多馬什(Alex Domash)聯手在網誌反擊,提出過往的加息周期職位空缺率也高企,且在職位空缺率下跌時,失業率會上升,有時甚至是急漲。

克魯明:仍能「軟着陸」

不過,近幾年出現的重大轉變,促使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覺得美國經濟很可能「軟着陸」。克魯明在勞動節長假期撰文指出,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佛利民(Milton Friedman)和經濟學家費爾普斯(Edmund Phelps)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發表創先河的論文研究失業與通脹後,大部分宏觀經濟學家都利用以下公式:核心通脹=f(u)+預期通脹,來分析兩者的關係,「u」指失業率。克魯明解釋,佛利民理論指出經濟亦有自然失業率,稱為「u*」。當失業率低於「自然」,通脹率就會上升。

克魯明補充,在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假設預期通脹率跟最近的通脹率相若,尚算合理。但近年情況有變,所以f(u)改為等於通脹轉變,「u*」變為指「NAIRU」,即通脹率不升不跌下的失業率。打擊通脹期間,失業率必有一段時期高於「u*」,這段艱難時期的「犧牲比率」可推算出還要犧牲多少職位,才能把通脹率壓低1個百分點。克魯明分析,把核心通脹率跟聯儲局2%目標的差距,加入「犧牲比率」,結果十分可怕,顯示失業率未來多年將大大超標。

可是,克魯明質疑這類公式是否準確,他說,儘管目前通脹高企,市場價格及調查仍然指向中期的預期通脹保持「穩定」,並批評悲觀者只管複述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故事。所以他估計美國經濟有「軟着陸」的可能,但同意聯儲局必須繼續收緊貨幣政策,直到通脹率回落。克魯明不認同薩默斯等人的觀點,堅持當前數據顯示必須為勞工市場降溫,而非作出伏爾克式的危言聳聽。

問題歸因於菲利普斯曲線不可靠,筆者曾詢問聯儲局一名經濟學家為何沿用此模型。對方指他們要用經濟模型作為預測依據,而目前除了菲利普斯曲線,別無他法。可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原油價格持續向下,到1986年油價更加狂瀉,伏爾克受益於此,打擊通脹得心應手。目前能源危機浮現,恐迫使聯儲局採取其他手段。

筆者一再警告,美國面臨的真正危機是聯儲局過早喊停貨幣緊縮政策,任由高通脹進一步攀升並維持更長時間,沒有根治問題。筆者贊同薩默斯的觀點,預期鮑威爾續着眼於打擊通脹直到出現轉機。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