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9月15日

呂梓毅 沿圖論勢

港樓市內部質素積弱或轉勢

上周本欄已探討本港樓市4個疑問,包括透過差餉物業估價署樓價指數的價格行為(price action),以及貨幣基礎和M2貨幣供應,推算樓市後市潛在跌幅。今次筆者將從二手樓市市場寬度指標角度,追蹤最新市況,進而評估樓市是否已進入「牛去熊來」階段。若然樓市前景向淡,又是否意味本地地產股盈利和股價前景將蒙上陰影呢?

筆者透過全港128個屋苑二手屋苑每周成交呎價編製的樓市市寬指標,察覺以下三項變化。

一、樓市上升韻律於2018年後出現轉變

本地樓市於2003至2018年長達15年的上升周期期間,樓價指數呈大漲小回,每次樓價處於攀升周期,以128個屋苑的二手樓價為參考,10周移動平均呎價高於50周移動平均呎價的比例(下稱「樓市長線市寬」)往往可以攀升至九成以上,並且停留此門檻之上達60至115周之久【圖1】。換言之,每次樓市升破長期高位甚至破頂時,往往有逾百個指數成份屋苑的10周均價會高於50周均價。

市寬表現遠不及往年

然而,2019年和2021年樓價指數雖再刷新高,但升浪持續性甚短,樓市長線市寬停留在九成或以上只分別短短5周和14周而已,反映近3年樓市縱使樓價指數曾兩度破頂,惟上升韻律以至內部質素已大不如前,預示樓市可能已轉勢。

無論如何,截至9月4日為止,樓市長線市寬已連續26周(約半年)處於三成以下的偏低水平,且回落至不足兩成(19.5%),反映樓市市底積弱。參考1997年至2003年樓市步入熊市的表現,這長線市寬有達八成以上時間是低於三成水平。換言之,若然樓市已進入熊市,目前偏低的長線市寬將成新常態。

二、創新高屋苑淨值數目拾級而下

從128個屋苑創52周新高與創52周新低數目差距的10周移動平均變化(下稱「創新高淨值佔比」),有兩個訊息值得留意【圖2】。首先,樓價指數於2019年5、6月和2021年8月先後創紀錄新高,但這佔比於這兩個時段最高分別只見10.1%和17.3%,較以往牛市破頂時一般達30%以上差距甚遠,某程度已顯示樓市上升動力減弱,甚至有「牛去熊來」的跡象。

其次,最新創新高淨值佔比回落到-12.9%,屬2016年6月後新低,且迄今反覆下行趨勢未有喘穩跡象。翻查之前3次佔比數值跌至如此低水平,樓市分別是陷入熊市中(如2003年和2008年)或處深度調整階段(如2016年,當時樓價由歷史高位回吐約13%,是整個牛市周期中最深的一次調整)。因此若從創新高淨值佔比角度看,預示目前樓市不是深度調整階段(樓價指數由8月8日歷史高位計迄今已回落10.2%),便是已進入熊市。

換言之,若然是次樓價從高位回落幅度大於13%(相當於中原城市領先指數下滑至166點),樓市「見熊」機率就十分之高。

三、中線市寬較樓價指數更早發出見頂訊號

根據中原城市領先指數,本港二手樓價於去年8月8日高見191.34歷史高位後便反覆調整(轉向?)至今。不過,若從128個二手屋苑呎價高於10周平均價比例(下稱「樓市中線市寬」)可見,樓價去年再創歷史新高前,該比例最高亦只曾見76.6%,較以往動輒達八成半至九成以上,差了一截。而且樓價破頂前兩個月,樓市中線市寬已率先回落,即較樓價指數早約兩個月見頂。

無論如何,從去年第四季至今,樓市中線市寬呈一底低於一底形態發展,反映樓市內部質素持續轉差。截至9月4日,樓市中線市寬跌至只有13.3%【圖3】,即128個二手屋苑中只有17個呎價仍然高於其10周平均呎價。值得留意的是,2004年至今,即樓市處於超級上升周期期間,這市寬低於兩成歷來只曾出現6次,分別是2005年12月、2008年8月、2015年10月、2018年11月、2019年9月和今次的2022年8月。

觀乎早前5次樓市的表現,有3次出現一成或以上的跌幅,另外兩次是經過一輪回軟後,便進入較長時間(1年或以上)橫行鞏固走勢。目前樓價已自去年8月見頂後回落約一成(跌幅跟2018年相若),相信今次發展屬前者的機會較高,即出現較具深度的調整。不過,由於目前樓市發展可能已牛去熊來,類似2008年下挫約兩成二的跌幅又是否足夠呢?要走着瞧了。

總括而言,從前述樓市市寬指標表現來看,儘管樓市指數近年曾創歷史新高,惟市寬上升韻律及指數成份屋苑的表現,跟以往樓市仍處於牛市階段時已頗為不同(轉弱)。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目前二手樓市已進入牛去熊來新階段,尤其稍後若二手樓價從高位回落幅度大於13%。

若然本港樓價已經進入下行階段(最低限度短期如此),會否對本地地產股盈利表現進而股價構成壓力呢?

按2001至2021年期間本地地產股合併毛利(Gross Profit)與二手樓價變化可見,兩者關係並不明顯,即二手樓價回落,不一定令地產股毛利受到很大壓力,反之亦然【圖4】。

地產股盈利穩定 股價受制樓市

事實上,若計算合併毛利數字的按年變化,再計算其歷年波幅(標準差)可見,波幅只有1.3%而已,相對差估署同期二手樓價按年變化的波幅達11.8%為低。出現如此情況,很大程度上與地產商銷售策略有關,當樓市表現偏軟或興旺時,一手住宅銷售數目便有所調節,令公司整體毛利變化相對穩定。簡言之,縱使二手樓價回落,未必對本地地產股盈利表現構成重大影響。

地產股股價與樓價升跌的關係,從歷年地產股指數(由本港地產股組成、以市值加權法編製而成的指數)與樓價的變化可見,兩者大致呈相若的方向發展【圖5】。

換句話說,當地產市道不濟,縱使對地產股盈利影響不致太大,惟對地產股股價表現甚至恒指亦會產生一定壓力。當然,對個別地產股的影響,將因不同的業務結構而有差異。

信報投資分析研究部

[email protected]

 

(編者按:呂梓毅《港股追勢36計──入市必讀重要指標》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