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9月2日

曾國平 經濟3.0

香港獨特的人才外流

在社交網絡上看到香港朋友近況,愈來愈搞不清楚大家到底身在何方。多年沒聯絡的舊識,這個去了英國,那個又去台灣,每日都看到初到異鄉的各種經歷趣聞。移民成了潮流,新舊傳媒都積極響應,一方面有KOL宗教式宣揚移民的美好偉大正義,一方面又有唱反調者每日把移民熱點形容成地球上最危險之地。歇斯底里,相映成趣,反映的是移民不再是少數人的事,而是有相當規模,足以支持大量移民正反「資訊」。

香港移民尤其難量度

兩年前在友報專欄寫過,香港沒有官方移民數字,非因政府秘而不宣,而是根本難以準確量度。兩年來,香港人口減少了接近20萬,看似人口流失,但這數字其實不易拆解:除了本來的生育率低加上人口老化,還有兩年來香港對外來人士的嚴格檢疫要求,令來港工作的人數大減。從良民證申請推算移民人數的計法,除了有所滯後(因為這是申請移民的最後階段),更大問題是,不少港人都擁有外國國籍或居留權,隨時可以一走了之,根本不需要申請什麼良民證。至於以永久離港為理由提取強積金的人數,同樣有其問題,尤其是過去兩年不少外地員工受不了防疫政策而離開,實難從中推斷到底有幾多港人移民。

這些量度困難當然不是香港獨有。香港的真正特別之處是,移民的「彈性」甚高,令何謂移民定義含糊。在美國,無論是低技術合法或非法的工人,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高技術博士專才,由簽證到居留權到公民身份,大多是一去不返,從此就在美國落地生根。回看香港近期的情況,這種「破釜沉舟」式的移民不多,更普遍的相信是「測試水溫」式的移居,在香港保留物業、維持生意工作,只有一隻腳踏出香港,勢色不對時可以隨時回流。

當然,沒有數據在手,這只是一個假說而已。除了耳聞目睹的個案,這假說還有兩個根據。一為上世紀那次移民潮的慘痛教訓太深刻,為免回流時負擔不起樓價,今時今日移民還是留下各種退路為妙。另一源頭,是生活質素和收入皆世界頂級的香港人,移民海外難免要「自貶身價」,除了薪金減少(加上要付遠高於香港的稅率),還要面對比香港沉悶單調的生活方式。當某些熱情冷卻,又或香港情況有所改善(或不如想像中惡劣),回流不會是個困難決定。

只要做好一點就能扭轉形勢

無論是港人移民還是外國員工不能忍受下去,真正令人擔心的數字,是香港勞動人口過去兩年減少了10多萬,與2018年高峰更相差20多萬。這個下降速度,比純粹根據人口老化而作出的推算快得多。正如兩位欄友所說,人才帶走的不只是賬面上的資產,還有隨時更值錢、利己利人的人力資本。各類人才薈萃,從來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只是過去幾年,先有愈來愈令人不敢亂說亂動的政治新秩序,再有仍嚴厲得使人窒息的防疫措施,雙重夾擊下,香港吸引力不斷下降,人才流失是自然不過的結果。

樂觀點看,人才流失或是個暫時現象。若果移民「彈性」高的假說成立,只要香港在社會政治上稍作寬鬆通融,不少在海外捱悶、慨嘆收入下降的港人,還是會想起香港的美好生活,選擇搬回那個正在收租的單位。同理,只要防疫政策能夠跟隨世界潮流,外國員工還是會樂意回到香港工作和吃喝玩樂。人才流失所以能扭轉形勢,靠的就是香港仍擁有的一些本錢(物質生活方便豐富、金融業對專業人士需求甚殷等)。

不過,香港再這樣蹉跎歲月甚至變本加厲下去,香港移民既欠缺動機回心轉意,外國企業亦漸在其他城市建立基地,那時候人才流失就不是暫時現象,而是令香港難有運行的永久傷害了。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