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日
8月31日,周三。本報社評日前談及聯儲局緊縮政策和本港樓市,勾起老畢對美國上一個加息周期的回憶。與今次相比,最大的分別自然是節奏及幅度,惟重溫一些可能已被遺忘的細節,有助分析香港息口及樓市在這個周期何去何從。
由2015年12月加息響第一槍,到2018年12月最後一次行動,聯儲局於上個周期合共調高利率9次,惟單次幅度從未偏離25個基點,頭尾三年累計加息2.25厘。當時環球通脹壓力溫和,聯儲局收緊銀根非但循序漸進,且對加息引發的「溢出效應」不敢掉以輕心。2016年初,資金大舉撤離新興市場,時任主席的耶倫為了減輕其他經濟體所受震盪,全年只加息一次,隨後兩年始按計劃踏上「利率正常化」之路。
兩個周期三點結論
美國2015年12月啟動加息前,香港銀行體系結餘於同年11月達到4260億元高峰,基於聯儲局採取漸進手法,資金雖逐漸從港元體系流走,但遲至2018年9月結餘降至不足1000億元,本港銀行才首次調高最優惠利率(P),加幅且是象徵式的八分一厘。這除了說明本港銀根於美國整個加息周期保持充裕外,銀行對存款利率同時上調十分敏感,成本上升以至加息對貸款需求的影響,也是當時利率決定的關鍵因素。
不許或忘的是,香港對上一次調高最優惠利率,正值美國加息周期尾聲,聯儲局2019年7月起掉頭減息,疫情爆發後更恢復零利率及無限量寬放水。隨着熱錢再度流入,香港銀行體系結餘於2020年12月高見4579億元,直至去年9月聯儲局政策立場開始轉軚才逐步回落。重手加息動真格後,資金快速從港元流向美元,銀行體系結餘目前已降至約1250億元,優惠利率上調如箭在弦。
回顧美國兩次緊縮周期,可以歸納出三點結論:
一、通脹強勢回歸,聯儲局因起初錯判形勢而面目無光,為挽回聲譽,捨持續進取加息別無選擇。美國此番三步併成一步走,香港加息周期一經啟動,今後恐亦步亦趨,以免聯繫滙率承受太大壓力。
二、美國對上一次收緊政策,不論耶倫抑或接她棒的鮑威爾,對環球資金流向和美股反應皆保持高度警惕,市場稍有風吹草動,便會暫緩行動甚至鋪路掉頭,簡言之就是Fed Put隨時候命。反觀現在,即使歐洲及發展中國家的處境比美國艱難得多,強美元必令其他經濟體雪上加霜,聯儲局也顧不了什麼溢出效應,降服本國通脹重於一切。聽鮑威爾在Jackson Hole央行年會的口氣,只差一句為遏物價不惜「製造」衰退未說出口,若非靠嚇,本國經濟尚可犧牲,哪還顧得上他人死活?
貨幣政策要有「遮擋」
三、美國上個緊縮周期,本港最優惠利率僅微調一次,市民壓根兒感受不到加息壓力。聯儲局這次放了狠話,不見通脹回落絕不煞停,港息若緊貼美息,即使採用H按計劃,封頂利率亦得跟隨最優惠利率上調,樓市準買家衡量負擔能力固然多一重考慮,正在供樓的業主壓力也會與日俱增。
歸根究柢,聯儲局過去之所以能在麻煩出現時透過出口術或政策U-turn救市,全賴通脹長期低迷為決策者提供了「遮擋」(cover),印銀紙既然印不出通脹,眼見勢色不對市場動盪,轉軚也就沒什麼難度了。然而,換個角度看,環球經濟從「大穩定」直接步入「大通脹」,央行引領物價恢復穩定責無旁貸,但就如低通脹時期救市有「遮擋」,聯儲局官員在高通脹的今天言詞去得那麼盡,全拜美國就業市場始終異常蓬勃所賜,有這個cover掩護,口說犧牲經濟便變得容易。
不妨打個比喻,假設鮑威爾是閣下的老友,某晚約齊腳到酒吧劈酒,鮑公飲大咗猛噴口水,突然被路過的酒客碰撞了一下,你老友隨即喊打喊殺要求道歉。對方起初毫無反應,惟瞬間怒目相向,虛構的鮑威爾渾身寒意,馬上繞到眾酒友身後避難,什麼「見鑊打鑊」統統當冇講過。
轉軚與否還看就業
那當然是老畢心血來潮的怪論,但類似情節在肥皂劇屢見不鮮。這裏意在說明聯儲局抗通脹能否一往無前,要到美國職位增長受損方有真章可見。
從現在至年底,本港置業人士得為過緊日子做好準備,樓市面臨進一步下調壓力亦在所難免,不過聯儲局「誓不轉軚」是否聽起來般堅定,真正考驗還在後頭。世事難料,且看酒鬼理論會否令香港樓市及置業者快至明年便鬆一口氣。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美元獨強延續 撼動債滙股市 |
上一篇: | 香港股市上日收市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