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7日
正如上兩周所說,美股升得太急,加上道指在超買區停留數天是相當危險的狀況,怕的就是突如其來急跌。港股之前不跟外圍升也是大戶不想冒險的現象。恒指正在力守5月形成的支持位,大約19200點,但只要未升破20300點也未過危險期。
筆者在這個不上不下的位置也清了港股淡倉(美股未全清)再觀望下一步,其實今次算是「多手」早了沽售,跌勢未完太早扮先知,又是打亂自己計劃的錯誤示範。當然,這與筆者身體狀態欠佳有關,繼續持倉所需的精神消耗較大,寧願休息一兩天或等出現新趨勢時再出手。
計劃被打亂是達成目標的大障礙,影響計劃的除了自己,也可以是環境或他人的因素。平心而論,很少人的計劃可以順風順水,總會有被打亂的可能性,惟通常也有個範圍及限度。若果你的計劃經常被打亂,或是好像電影般忽然翻天覆地,可能是草擬計劃時所考慮的可能性太少,某些所謂計劃,比起「過大海賭大細」的機率更低。
再用以前理財規劃常見的平均成本法作例子,我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人提這個「假說」,但十多年前整個理財界也用這招來作為投資管理減低風險的主要策略,妄想一個計劃只要有這個每月入貨的策略就可以分散風險,沒有人考慮到每月入貨後本金累積的問題。
平均成本法缺陷
現實上,在牛市每月供1000元,30個月後本利和加起來可能已經有4萬至5萬元,熊市跌一半便少了2萬到2.5萬元,等同20個月「白供」。這策略令到整個計劃入了一個慢火煮青蛙的風險,即是以為不用作資產調配便能減低風險,實際上一個計劃不應只靠一個策略來應對各種市況,計劃內容要包含一般會出現的大部分情況來轉用不同策略才是好計劃。
留意我們的強積金也是冒着這種風險,每個月供少少以為錢不多,累積下數十萬元在戶口內,再遇着熊市就大件事了,到了要轉換時發覺沒有現金基金可選,某些(不是全部)所謂的保本基金又是收息股基金,滿足不了相應條款,跌市一樣可以跌。個人認為,管理強積金戶口難過自己炒牛熊證。
經歷了2008年金融海嘯,都知道當真正熊市來臨時,只有Cash is King(現金為王),但有些強積金組合當散戶是不懂管理的,我們要在選公司前好好考慮未來可能性來草擬整個計劃,當然,選強積金公司有時是「硬食」,所以沒辦法,但其他投資計劃就要多考慮各種可能性來選,特別是股票及衍生產品。
除了事前的考慮及外在的可能性,一個計劃能否順利執行與我們當下的信念也有很大關係。例如筆者兩年前讀一個電腦學位,發覺內容相當「不貼市」,年過40的筆者沒有光陰學老化了的體制,就暫停及改讀其他大科技公司深奧得多又能訓練即時戰力的專業證書,無論投入度與成果也大大提高,這是改變計劃來適應自我信念的好例子,一個計劃可能要試過才知道合不合信念(甚至可以叫感覺)。
信念也是要經過日子磨練出來,年輕人相信的事情,有大半到了中年就不再信了,這是正常及合理的,因為我們有很多信念是不知不覺由家人或社會給予,當自己一路活出自己的人生,或是經過不斷投資賺蝕累積經驗,就會捨棄一些沒用的信念,也可能增加一些錯誤的信念,所以我們要定時檢討自己所信的是否為真,即使當下為真的,未來亦非必然。
股價虛幻沒合理值
股價就是最虛幻但最多人相信的現實,當下5元的股價是現實,可是就算基本面不變,一個月後可以是4元,也可以是6元,如果相信股價有完美的合理值,我們就要小心這個信念是否為真。
當我們的信念經過定時檢討,以及在學習新知識或觀察外界時多去找出因與果的關係,就能從更多角度去打磨這個信念,令到它不會左搖右擺,又或是更有彈性,視乎你的個性而定,你的投資計劃會慢慢變得更穩定地做賺少少錢,又或是更能適應市場賺較多的錢。
未來可能性可以有很多,我們所看到的卻很少,就算花大量時間和積累了數十年經驗,也無法完全考慮到未來所有可能性。事實上,也不應完全「滿足」所有可能性,否則這個計劃很易失去方向。學習草擬計劃的方法之多,媲美你讀一個大學學位的資訊量,所以筆者所用的簡單方法是主要考慮三個方向,第一是順利走到我們目標的可能性,第二是正常會遇到的阻礙,第三是黑天鵝出現時的應對方法,有餘力才考慮其他方向。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老虎仔之父的投資智慧 |
上一篇: | 香港股市周五收市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