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8月23日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Jackson Hole當前 好友意志再受考驗

8月22日,周一。幾天後,一年一度的傑克森霍爾(Jackson Hole)全球央行年會就要揭幕,重頭戲當然是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於本港時間晚上十時發表的演說。

回想兩年前的央行年會,鮑公宣布引入「平均通脹目標」(Average Inflation Targeting, AIT)這個新的政策框架,容許通脹在一段時間內「適度」高於2%,以彌補長期低於目標對維持物價穩定造成的負面影響。

重溫年會有趣發現

在去年的Jackson Hole年會上,鮑威爾仍於演說中強調通脹只屬暫時現象,直至給物價升勢逐月加快連摑多個耳光,才如夢初醒加息收水追落後。重溫這兩次央行年會,2020年8月美國剛走出第一波疫情,經濟前景極度不明朗,嚴防大蕭條重臨比什麼都重要,聯儲局低估通脹情有可原。然而,翌年美國物價急劇升溫有目共睹,決策者遲至年底始放棄「通脹暫時論」,且眼見樓市熱火朝天仍不停止購買按揭抵押證券(MBS),效果形同火上添油。從這點着眼,聯儲局錯判形勢難辭其咎。

有趣的是,今天「鷹氣逼人」的聖路易斯聯儲銀行總裁布拉德(James Bullard),過去被形容為「通縮鷹派」(deflation hawk),關注物價下行壓力遠甚於通脹失控。

證諸他以往支持實行有利於把通脹「推上」2%目標的政策,聯儲局兩年前引入平均通脹目標框架,布拉德想必出過大力。

回看今日,美國通脹率相當於2%目標水平四倍以上,決策者鷹派姿態只有程度之分,至少不敢公開展露鴿派真身,惟翻查紀錄,布拉德早在去年Jackson Hole之前已來了個大U-turn,其他官員主張最快2023年才加息,布拉德當時已力撐提前在2022年採取行動收緊銀根,對通脹的敏感度明顯高於一眾同僚,自此以後遏抑物價立場從未軟化。

說這些並非要追究聯儲局責任或識別哪些決策官員觸覺較敏銳,畢竟身在其位顧慮必多,老畢很懷疑紐約聯儲銀行前總裁達德利(Bill Dudley)若非早就離任,作為局中人能否像布拉德那般果斷推動緊縮,遑論把他轉當專欄作家後針對聯儲局的強硬觀點付諸實行。

發達國家目前面對的高通脹並非前所未見,但從長達10年的超低通脹直接、快速地進入40年前一樣的情景,恐怕真的史無前例。不管什麼原因導致這個戲劇性轉變的出現,從決策層面思考,應對燃眉之急就得拋棄長久以來諸般假設及框架,最終結果孰好孰壞無法預料。央行準備不足、民眾無所適從,其實十分正常。

投資者的困惑

投資者何嘗不是摸着石頭過河?近日看了美銀上周發表的8月環球基金經理調查,訪問期間美股從6月低位反彈不少,這些專業操盤人已沒有對上一次調查那麼悲觀,股債倉位的淨減持比重同步降低,且有淨10%受訪經理更直接加碼美股,較7月大增15個百分點,而現金配置比率則從上月的6.1%降至本月的5.7%。

市場情緒、資產配置以外,還可看到投資者的矛盾和困惑。調查結果顯示,多達淨88%基金經理預期通脹在未來12個月內降溫。換句話說,受訪者中絕大多數認同通脹已經或接近見頂。諷刺的是,同一班專業投資者被問及什麼是市場最大尾部風險(tail risks)時,居首乃通脹居高不下,環球經濟衰退次之,央行鷹派政策排第三。

風險胃納收縮

三者密切相關,卻又人盡皆見,若能移除高通脹,第二、三大風險理論上便能迎刃而解。既然對物價見頂普遍樂觀,視通脹高企為頭號風險的基金經理何以仍那麼多?

最合理的解釋是,美國通脹也許會從八九個巴仙回落甚至顯著下降,惟即使一年後只及目前一半並企定,離2%目標依然遠甚,聯儲局到時是繼續加息抑或停下來觀望?

12個月太遠,市場焦點盡在數天後的Jackson Hole。鮑公演說多「鷹」聽過至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會鼓動投資者憧憬政策快至明年上半年便掉頭。美股風險胃納近日明顯收縮,又是考驗好友意志的時候了。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