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8月15日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太多人afford唔起等待 蝕頭賺尾重納升軌

8月14日,周日。美股投資情緒近日出現轉變,市場對經濟指標好像已沒有先前那麼敏感,整體風險胃納明顯回升。美國7月份上下游通脹皆低於預期,但密歇根大學8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初值自7月的51.5升至55.1,勝估算兼創3個月新高。調查還發現,消費者對未來5至10年的通脹預期雖重上3%水平,但一年通脹展望由5.2%放緩至5%。

數據對息口意味着什麼任君演繹,惟股市升勢並沒有停下來,道指上周五收市漲逾400點,標指唔經唔覺逼近四千三,納指埋單又飆兩個巴仙,收復萬三關。華爾街表現給老畢的感覺是,股民6月驚過龍,7月錯過強勁反彈,8月焗追,投資者持貨水平跟市況反差愈大,論述(narratives)改變的空間便愈大。當你發現最新一周多達110億美元回流美股基金,寫下八星期紀錄;另一邊廂,高風險垃圾債不但與股市一起反彈,相關ETF且連升五周,便會明白市場上有多少人afford唔起等待。

講來講去三幅被

老畢並非在說,股市及垃圾債6月中同步觸底反彈,美股年底前就能一帆風順再創歷史新高。我想講的是,當高風險企債受捧程度增加、市場氣氛改善,不僅公司集資較容易,投資者最擔心的信貸緊縮發生機率亦會相應下降,美股波動性若能因此收斂,參與升市的股份進一步增加,那麼蝕頭賺尾重納升軌的底氣便不容低估。

聯儲局抗擊通脹仍須努力,風險胃納回升並非決策者樂見的情景。換一種說法就是,基於財富效應對需求的影響,從控制物價角度着眼,股民債民尚未受夠苦,金融環境不應如此快便重趨寬鬆。然而,實際情況告訴大家,當太多人afford唔起等待時,除非聯儲局以激進手段打壓風險胃納,否則單靠把口很難成功。

過去兩周,決策大員傾巢而出放鷹,最新加入的有里士滿聯儲銀行總裁巴爾金(Thomas Barkin)。他在上周五接受CNBC訪問時發話,指通脹距2%目標還遠,應繼續加息至經濟緊縮水平。類似言論近日聽過不下七八遍,但講來講去三幅被,投資者就係唔賣賬。聯儲局若決心阻止風險胃納回升,最有效的方法不是用十張嘴發放同一訊息,而是9月議息前突襲式調高利率,這樣的話,個市想唔冧都難。問題是,美國最新公布的兩項主要物價數據(CPI和PPI)同時回順,姑勿論通脹是否已見頂,在沒有充分證據顯示物價朝着失控方向發展的前提下,聯儲局根據什麼理由緊急出手?不滿股市too hot,說不過去吧。

魔鬼隱藏於細節

假設通脹真的已在6月份9.1%水平見了頂,而7月數據又反映物價上漲動力開始減弱,那麼美國通脹今後何去何從,很大程度將取決於就業市場和工資走勢,畢竟人力支出才是商業的最大成本。到目前為止,美國就業市場都沒有降溫跡象,科技企業凍結招聘或裁員消息時有所聞,但從最受關注的非農業職位(7月份勁增52.8萬個)是看不出來的。

不過,所謂魔鬼藏於細節之中,美國就業報告由家庭調查(Household Survey)和機構調查(Establishment Survey)兩個獨立環節組成,家庭調查提供有關勞動力、家庭就業和失業率情況,而機構調查則由勞工統計局與州政府合作編製,樣本來自數以十萬計非農僱主及政府機構。

就業強勁孰虛孰實

老畢的感覺是,不論決策者抑或投資者,焦點皆落在機構調查上,對家庭調查反映的勞工市場狀況,特別是兩者近月出現的落差不夠重視。有一點恐怕受到不少人忽略,那就是許多美國人在正職以外還有其他工作,一身兼兩職甚至更多,在機構調查中會逐份工計算在內,但家庭調查則只當受訪對象擁有一份工作。

直至今年3月,兩項調查基本上亦步亦趨,惟此後數月家庭調查遠不如機構調查強勁,「缺口」且有愈來愈大之勢,當中差別與多職多計、多職單計是否存在直接關係,或可從側面窺探美國就業市場熱火朝天孰虛孰實,也關乎聯儲局加息有否過猶不及。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