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3日
中國內地上世紀八十年代展開改革開放,進行工業化和現代化,憑着龐大勞動力,引入外資技術,從加工產業慢慢做起,由「一窮二白」,演變成現代世界工廠。至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500種工業產品當中,中國在200多種的產量已位居首位。
走過二十一世紀頭十年的高速增長與發展,產業乘着全球一體化浪潮,「中國製造」銷往全球,由早年的「廉價產品」,演變為「價廉物美」的代名詞。近年透過產業升級轉型,內地更加建立起較為完備的產業鏈。但製造業基本上依賴進口器械、設備、科研成果,未有發展出完整一條龍生產線,出現一個「大而不強」的現象。在這個背景下,中央政府於2015年出台《中國製造2025》的十年綱領,以融合訊息化與工業化為指導思想,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國家製造業創新能力,目標變成「製造強國」。美國這兩屆政府對《中國製造2025》策略可謂相當上心,動用了許多資源、推出政策,鼓勵本國企業回流本土、吸引外資企業到美國設廠。
困擾全球兩年多的新冠疫情、一場突如其來的俄烏戰事,打亂了世界大部分經濟體過去二十年來的常規。美歐發達經濟體近月經歷着40年未遇的通貨膨脹,美國6月份消費物價指數按年上升9.1%,法國6.4%、德國7.6%、意大利8%、英國9.4%、匈牙利11.7%、波蘭15.6%,就連小國立陶宛也迎來17.4%的通脹,局面已近失控,迫使聯儲局及各國央行高速加息縮表,既壓物價,也導引資金回流(或防止外流)。
這場或多或少由於供應鏈即時中斷觸發的危機,突顯了中國在全球貨物供應鏈的地位,促使美歐政府檢視所謂「供應鏈安全」。當逆全球化變成西方政界「政治正確」的行徑時,未來數年這種貿易衝突只會變得更加激烈。平情而論,工業革命後,英國成為工業強國二戰後,美國取而代之,又豈是一時三刻的事?更何況美歐現在勞動成本高、物資價格貴,加上依賴進口原材料、能源,更是雪上加霜之態。內地用了四十個春秋才爬至今天的地位,要在本土重建產業鏈,是以年計的規劃。
由勞動密集引向知識型經濟
走好了發展工業、提升製造產能,達至「興國」,接下來是如何走好「強國」一段路。為此內地響起了「中國智造」聲音,要將製造技術與訊息技術結合,突破經濟發展的瓶頸,由「勞動密集」模式,引向「知識型經濟」方向。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員會等多個部門去年底發布《「十四五」智能製造發展規劃》,要將「智造」落實於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活動各個生產環節中,以2025年為目標年份,希望「70%以上製造業企業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建成500個以上引領行業發展的智能製造示範工廠」;「智能製造裝備和工業軟件市場滿足率分別超過70%和50%,培育150家以上專業水平高、服務能力強的智能製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以及「完成200項以上國家、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建成120個以上具有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台」。
昔日香港也是工業產出一個重鎮,第二產業曾主導、拉動經濟,為這小城巿贏得亞洲四小龍之一的美譽。隨着內地改革開放,工廠北移,香港亦走上發達經濟體的路,經濟重心轉向第三產業,依賴專業服務、金融等行業,導致社群中的深層次矛盾的積累。要將經濟多元化、再工業化,彷彿已經是政、商、民間的共識。新一屆特區政府近日亦將「工業4.0」提上日程表,若果能落實這個願景,勢可為香港點出一條出路,貢獻經濟多元化的策略。
再工業化重點是創科應用
綜觀世界大環境、香港自身小氣候,「再工業化」的重點不是製造業的回流,應該是創新科技的應用與實踐。《十四五規劃》確立香港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要聯動大灣區內的深圳(原始創新能力、創新網絡中心)、珠海(金融科技產業發展新高地)發展,加強「產」、「學」、「研」協同,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月短暫訪港期間,亦特意造訪科技園,鼓勵香港年青科研人員,可見中央對香港這個定位的重視。
政策已立、方向已定,下一步是靜看特區政府如何乘刻下東風,帶領工商民界,乘風破浪,也來把「香港製造」轉化為「香港智造」了。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30天免費閱讀】儲局料放慢加息 美元承壓 |
上一篇: | 熊市劇本無兌現 美股市寬升四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