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7月27日

習廣思 信筆攻略

內銀輸血地方補貼 總動員救樓市

港股昨彈逾300點,阿里巴巴(09988)宣布申請在港上市地位改為主要上市,被視為規避美國退市風險的舉動,間接帶動其他科技股造好,連同內房股續升,支持港股反撲。

壓住港股估值的兩座大山:第一是美國中概股退市風險,現在仍是懸而未決;第二是內地防疫政策及樓市危機。前者恐怕很難大幅扭轉,後者則在風險曝光階段,各方正全力搶救。

據中金5月曾發表的報告,通過「雙重主要上市」方式回歸的中概股,其在香港主要上市地位不受影響,受中美就如何處理中概股審計問題的衝擊最小。「第二上市」公司的上市地位會受主要上市地影響,不過可申請轉為雙重主要上市,至於不滿足回歸或轉換條件的公司,可能要選擇私有化退市。

中金表示,目前來看,已有相當數量的中概股股份轉移到香港交易,該行測算這部分的交易市值為1.31萬億港元,佔整體市值的16.6%。以回歸最早的阿里為例,現時已經有21%的股份在香港市場交易。該行認為,對於符合香港上市要求但仍未赴港掛牌的公司而言,赴港雙重主要上市可能是短期規避美國退市風險的最優方案。

中概股謀後路 退市衝擊減

這消息正好出現在中美就中概股審計問題接連互相放風之後。日前有傳內地為避免大量中概股要從美國除牌,計劃把在美掛牌中概股按所涉及資料的敏感程度分級,惟中國證監會已否認相關報道。中證監在回覆路透的電郵時表明,未有研究三級分類安排;關於中美審計監管合作情況,以雙方監管部門正式發布的訊息為準。

英國《金融時報》早前引述知情人士透露,中國為了讓部分低風險行業的中概股符合美國審計監管要求,擬把在美上市的內地企業分為三大類。這等於是為美國上市中概股退市作好準備的計劃,對中國而言當然不能宣之於口,因為中方仍然在積極爭取達成審計協議。

隨着阿里申請在港轉為主要上市,中概股美國退市衝擊可望減少,這有助中概股反彈,卻不會是重大刺激,因為中美可以達成協議才是最佳結果。對於阿里來說,內地投資者日後可以通過滬深「港股通」買入阿里,亦可以減少對海外投資者的依賴。

海外知名投資者包括股神拍檔芒格(Charles Munger)、「木頭姐」Cathie Wood等,都曾在阿里身上遭遇滑鐵盧,因而投資信心低迷,且看內地投資者又會如何看待阿里。

房產基金可泵至3.75萬億

對於內地日前披露擬設立房地產基金支援財困內地房企,不少大行均認為初期規模有限,尚需更大程度政府干預,然而據高盛透露,該基金原來可以玩到好大。

高盛發表報告指出,相關政策短期內有助緩解內房流動性風險,以3倍槓桿假設,估計內地房企獲得的融資規模可能達6000億至9000億元(人民幣.下同)。據報該基金首期將從建設銀行(00939)【圖1】獲得500億元,以及人行300億元再貸款額度。為何會是建行呢?原來建行乃國有商業銀行中房地產風險最高,在包括及不包括按揭貸款的信貸風險分別為7.2萬億及0.9萬億元,即佔總資產24%及3%。

拉埋建行成立房地產基金,等於是救建行自己,估計運作順利之後,其他內銀都要加入「科水」,砌大這個基金。高盛表示,不排除當局會允許更高槓桿的可能性,估計在CET1(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要求下,最大槓桿為12.5倍,基金規模可達2.5萬億至3.75萬億元。

要內銀出錢,再把資金用槓桿滾大,風險等於轉移到內銀。高盛認為,政策會令不良貸款處置被推遲,這可能會為建行的估值帶來壓力,如果其他銀行加入該計劃,也可能帶來不良貸款問題。該行估計,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總額為8萬億元,其中1.5萬億元為房地產企業貸款信貸損失。

在宏觀層面上,長期以來中國的住宅房地產「大到不能倒」,本質上屬決策者的兩難,促增長與去槓桿難以取捨。內地房地產市場與GDP的直接或間接關係達20%,約佔家庭資產配置的60%,估計名義價值為60萬億美元。

由於風險愈爆愈多,去槓桿已非優先考慮,救樓市才是首要任務。地方政府其實已在全力救市,內地媒體報道,浙江舟山即日起買樓有契稅補貼,單套補貼最高3萬元;據浙江麗水市政府網站訊息,當局下發《關於加強引進高校畢業生工作的若干意見》,將擴大麗水市購房補貼的範圍,由博士生擴充到碩士生、本科生。

刺激措施進取 恐透支購買力

購房財政補貼方面,江西省樟樹市近日發布《關於促進樟樹市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若干措施》,列明凡於2022年7月1日至今年底期間在市規劃建成區購買新建商品房,首次購買住房的,給予每方米300元補貼;非首次購買住房的,給予每方米200元補貼;符合國家二孩、三孩政策的家庭,還有額外補貼。

以往買電動車有補貼,現在買樓有資助,而且已不再限於高學歷,完全是以救樓市為本,全力幫地產商套現。此外,《措施》還提出獎勵商品房銷售中介機構銷售行為,每銷售一套商品房,由收益財政給予1000元獎勵,屬全國首見。

內地最大的房產交易互聯網平台貝殼(02423)昨急升逾9%【圖2】,這是由於地方政府推出的措施相當激進。如此總動員去買樓,又會否透支購買力呢?這已是後話,當前救市最要緊。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