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4日
最近中美股市皆走弱,港股在過去3天共跌逾900點,猶幸於20800點水平暫時穩定下來。跌市源於市場不但憂慮上海等內地主要城市再次封城並拖累經濟,亦注視科網股監管或捲土重來,惟大部分事件均因過去調查而發出的罰款、制裁等,市場似乎過於捕風捉影。
港股短期續受制內地經濟
周一(11日)多家內房及物管股爆小股災,分別下跌6%至12%不等,周二部分內房股跌勢延續,還有8家物管股被剔出「港股通」、恒大地產境內債延期被拒等不利因素。
按近期內房公布最新銷售數據,上半年內房銷售只有去年的40%,令投資者大感不妙,內房面對財困和銷售遜於去年,如何償債及利用出售樓花所得的資金支撐相關樓盤?反映內房或已捉襟見肘,買家隨時成為「供樓奴」,但卻可能因樓盤爛尾而無屋住。筆者期望河南事件不會蔓延至其他省份,否則必定影響內房、消費、內銀等行業。
另一方面,內地6月份新增貸款數字優於預期,社會融資為5.17萬億元人民幣,並超越預期的4.2萬億元人民幣;M2增速為11.2%,也好過預期的11%,似乎尚未於內地經濟中反映。
現時市場懷疑股神畢菲德可能減持比亞迪股份,因而拖累比亞迪股價大插,筆者相信,電動車乃內地經濟增長最迅速的板塊,並有助推動經濟,而且國內消費者逐漸轉投電動車,即使生產成本增加,公司亦可轉嫁予消費者,推動電動車企業盈利上升。目前內地電動車銷售及製造均為全球之首,每出售2輛電動車,其中1輛便於內地出售,增長以倍數計,上半年比亞迪的銷量已超越Tesla,既可迅速帶動內地經濟增長,更可領導全球電動車業。
美提速加息殃及新興國
其他內需、消費板塊如安踏體育品銷量只有單位數增長,高端品牌如FILA等業務亦受影響,甚至出現負增長。現時失業率上升、封城及內房債務等問題尚待解決,預料短期港股應在區間內浮沉,相信待7月聯儲局議息後才展露方向,未來歐美及新興市場出口減弱,暫時不得不倚重基建股。
美滙指數強勢畢露,高見108.268,皆因全球投資者預料美國聯儲局在7月份加息0.75厘的機會超過90%,勢必拖垮一眾新興市場,包括︰
1. 斯里蘭卡宣布破產流下第一滴血;
2. 巴基斯坦須尋求中國協助及提供23億美元貸款;
3. 老撾6月份通脹達24%,其外滙儲備卻只有13億美元,僅足夠支持2個月進口開支,主要糧食及能源價格均上漲。
美國「自掃門前雪」勢必持續加息遏抑通脹,豈會理會「別人瓦上霜」,相信違約國家必將陸續有來,況且聯儲局多次大幅加息,早已刺激融資成本急速攀升,許多新興市場貨幣兌美元均創下多年新低,增添這些國家在能源和其他進口開支壓力,高債務國家很容易遭殃。
強美元固然有助美國輸出通脹,眾多美國跨國企業卻必須因強美元而下調海外盈利和利潤,難怪次季美國企業盈利增長僅4.3%,2020年美國企業盈利增長為10%及利潤率達12.4%。
現時美股預測市盈率為16倍,看似不太昂貴,可惜美國經濟衰退陰霾、加息和收緊銀根等延續發酵,美股估值可能尚有下調空間,據悉眾多美國公司已下調未來盈利預測。
投資者十分期待利好消息例如供應鏈改善、通脹有機會回落等,歐洲及日本等十分依賴能源進口,因這些國家須靠能源推動工業、製造業和機械出口等,還必須進口糧食及其他資源等,只有美國因糧食及能源可自給自足而全球稱雄,歐洲及日本則為「包尾一族」。
如欲美元轉勢,美國聯儲局必須率先改變其政策,或俄烏達成停火及和平協議。若聯儲局持續以強硬手段打擊通脹,以及經濟衰退風險上升,該國第三季經濟增長或持續倒退,尤其是CPI及股市繼續回落,惟聯儲局仍維持加息及收緊銀根,估計要於第四季及中期選舉前才有機會調整政策,帶動股債回升及通脹回順。
回顧東驥模擬組合,截至今年7月12日一周下跌0.29%,年初至今累跌17.57%,成立至今累計漲幅達808.72%,平均年化回報為9.09%。
聲明︰作者為香港證監會持牌人士,沒有持有上述所提及的證券。東驥旗下基金及客戶組合持有比亞迪。
東驥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風投大師兩貼士 |
上一篇: | 為何棄SPAC取IP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