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6月29日

曾國平 經濟3.0

愈趨全球化的通脹

繼美國通脹高企後,全球各地亦紛紛「破N年以來紀錄」,包括加拿大、英國及歐盟等國家,通脹亦漸有入侵亞洲區的趨勢。

通脹「齊上齊落」不是新鮮事。比較各國過去幾十年的通脹,顯而易見的是起伏一致,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高通脹是全球現象,後來20年的低通脹也遍布世界。根據歷史經驗,現時高通脹相信亦會無處不在。單從圖表看不出來的是,通脹同步的原因何在,以及其有否隨時間改變。

貿易與生產聯繫全球

也許是與政策關係密切,有關全球通脹的實證研究汗牛充棟,十幾年來都是流行題材。最簡單的統計處理是,從一堆國家的通脹數據中,抽取一些共同擁有的部分,再看看這部分到底有多重要。也許由於數據較齊全,研究多以歐美等已發展國家為對象,大部分都指出全球因素相當重要,可解釋高達一半的通脹上落。

如把其他國家也加入分析,同步情況就沒有那麼明顯,全球因素只剩一兩成的貢獻。相關性所以下降,除了因為數據質素有異(國家愈窮平均數據質素愈低),也源自發展中國家有不少「表現突出」,出現只限於本地的超級通脹。

通脹同步,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從能源到資源的商品,只要其供求因素有什麼風吹草動,這些世界性的市場價格就會傳遍四方。另一原因就是貿易,除了出入口消費品的跨境影響,亦有透過生產供應鏈傳達的成本上落。國家之間的關係愈緊密,其通脹自然更相似,是以通脹同步的現象隨着全球化愈見明顯,而聚焦一些貿易頻繁的地區(如整個美洲),其通脹的相關性亦會特別高。

承接上星期的討論,另一解釋是當美國收緊貨幣政策,其他國家為免貨幣貶值,同樣以加息回應,那政策效果亦會類近。

以上的全球因素,不是長期現象,因為歸根究柢,一國之內的物價最終還是由其貨幣供應決定,是以長期來說,決定通脹的是各地的貨幣政策。也許正因為如此,全球通脹同步主要來自其周期(cycle)部分,而非其長期趨勢(trend),而撇除食物和能源價格的核心通脹(core inflation),各國之間的相關性亦比新聞報道的通脹(headline inflation)要低。

政策短視難以避免

既然不是長期現象,理論上最佳的貨幣政策,應無視這些終會煙消雲散的因素,只求確保通脹平均達標。不過,這些因素雖然是暫時性,但仍可延續幾季以上(聯儲局主席鮑威爾等官員早前強調通脹「暫時性」,取的正是這個技術上的意思,而非一般人理解的時間短,結果引起嚴重誤會)。由於央行並非一部機器,既要面對政治輿論壓力,官員亦要為一己前途着想,不能坐視通脹不理,總要「做一點事」,決心控制通脹。

聯儲局現時的立場,正是供應鏈等的全球因素久久不能消退,貨幣政策因此要從本地需求下手。由於這裏加加,於是那裏減減,聯儲局彷彿可以把美國經濟如室內氣溫般準確控制。

另一困難是,事後我們或可以將通脹的本地和全球因素分開,但實際制定政策之時,面對每個月變化莫測的通脹數據(加上數據滯後和修改),其中多少會消失幾多會揮之不去,只能作相當粗略的估計。結果,無論是外來還是本土的通脹,央行都要表現積極,以免落得後知後覺的指摘。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s://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