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0日
十分榮幸可以為香港餐飲業盡一分力,香港中文大學(CUHK)工商管理行政人員(EMBA)課程有不少學生及畢業生是從事餐飲業的,疫情對他們的行業、工作、個人、家人、同事、朋友都有很大的影響,在2020年底,香港餐飲聯業協會開展「轉危為機、迎接餐飲新常態」的研究項目,我義不容辭地成為項目的義務顧問,該研究的經費則來自香港餐飲聯業慈善基金有限公司。
該研究的定量調查在2021年10月共訪問了600人,報告在2022年5月發表了,以下是研究的一些結果及我的想法。
研究發現,在疫情前,食肆堂食的百分比是41%,外賣則是18%,在家中煮食是42%;在疫情後,食肆堂食的百分比是38%,外賣則是20%,在家中煮食仍然是42%。減少在食肆堂食用餐的原因(除了因為有限聚令)是減少與人接觸(47%), 減少外出、怕人多(47%),擔心食肆環境/員工不衞生(39%)。增加使用外賣餐飲服務的主要原因則是:方便快捷(47%),價錢有優惠(43%),不用在食肆等候/堂食,減少外出在食肆進食(36%),已養成了習慣(35%),可以同時間品嘗不同的餐廳或菜式(31%)。
做生意,「天時、地利、人和」十分重要。
「天時」 因疫情而改變了,早前限聚,晚上10時後或晚上6時後不能有堂食,有些人選擇早些到餐廳吃晚餐,有些人則會避免人多、早些或晚些吃午餐,當我們去外國出差時,我們都要改變一日三餐的時間,習慣了後就會適應, 我個人認為進餐的時間也會因家人的上學或上班時間而受到影響,單身一人居住時,什麼時候進餐都可以隨心所欲。
「地利」也因疫情而改變,多人在家網上學習或工作了,學校及辦公大樓旁的餐廳人流自然減少了,但是人們依然要飲食的,不少人因為疫情成為家中的大廚,他們會發現自己在家用食材煮食是物有所值,疫情後也多了一個選擇,當香港政府曾經考慮封城的時候,我無可奈何地買了一個電火鍋,只要去超市買些菜及牛肉,就可以快速地自己在家中煮及吃晚餐了,現在久不久也可以自己煮食。
「人和」對服務行業至關重要,疫情前,香港餐廳的電子化程度不高,顧客排隊等入座及落單有可能需要餐廳員工的服務,疫情時要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顧客對清潔的要求也高了,疫情後我們的起居飲食清潔要求高了,對服務的要求也更高了, 作為顧客,我對餐廳的服務員十分尊重,他們的工作也很辛苦,顧客其實要感謝他們的付出。
最後,人的需求人有很多, 不單止飲飲食食,衣食住行在疫情時都受到影響,在家工作時穿着可以休閒些,正式服裝的需求少了,不能出外運動,運動服裝的需求也少了,足不出戶時,交通需求自然也少了,飲食雖然不能少,卻不一樣了。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市場學專業應用副教授、CUHK EMBA課程主任。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30天免費閱讀】香港工業發展趨勢 |
上一篇: | 聯儲局續落藥 美國恐難「軟着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