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4日
現今企業人事管理上,叫人頭痛的其中一個現象,可能是加拿大教育家勞倫斯.彼得(Laurence J Peter)提出的「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
職場上因為某人在其崗位裏表現出眾,被認定為「勝任」,絕大部分情況下,都沒有評估其是否具備更高級職務、應有的專業素養,又或作為企業領袖所應具有的領導能力,也絕少機會認真地對他進行有關培訓,便給提拔到高一級職位。由於提升前他的能力備受「認同」,大家很容易便覺得這項升遷理所當然。
可惜,與投資巿場一樣,「過往表現並不預視未來走向」,有些人當上高職後,卻有機會面對從未遇過、超越其能力、甚或他完全無法掌控的狀況,為其個人及團隊帶來挫敗。事復事、日復日、月復月、年復年,這些挫敗使得曾經「勝任有餘」的高材生,弄至失卻下屬尊重、遭同輩白眼,並讓上級失望。
看官以為企業世界,真的可以像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真人騷般,喊一句「滾!」問題便迎刃而解麼?礙於資源配置的考量,企業未必可以即時騰出合適崗位進行調動;又或因為固有的企業文化,管理層不「忍心」把這名僱員,調降回原有職務,甚至辭退。最後,這些朋友要不然變成企業內的「枯木」(dead wood),虛耗光陰,要不然自行離職,糟蹋企業多年來一番栽培。
晉升至無能境地 終成冗員
無論看官身處什麼類型的企業、機構,都免不了會遇過類似的人。究竟這些人是因為屢獲提拔而變得無能,還是企業選拔人才的過程出現問題,導致這個現象?勞倫斯.彼得,提供了一些值得參考的理論。
勞倫斯.彼得曾分析並歸納許多個案失敗的例子,並在其1969年的著作The Peter Principle - Why Things Always Go Wrong中提出。「在一個等級制度中,每個職工趨向於上升到他所不能勝任的地位」,因而發展到「每一個職位最終都將被一個不能勝任其工作的職工所佔據」的「彼得原理」推論,亦即「晉升至無能境地」(promoted to incompetence)。
企業中僱員會由於過往工作表現、處事特質或特殊技能,成為企業的資產,令他可以在汰弱留強的過程中,經常脫穎而出,在職場上不斷攀升。但這種晉升往往去到某一階段,又或稱之為「彼得高地」,該僱員便會給提拔到一個其不能勝任的地步,最後變成企業的冗員及負資產。勞倫斯.彼得的「層級組織學」(hierarchiology)一詞,從「彼得原理」應運而生。
值得一提的是,一名員工的價值、能力、升遷,在企業世界裏通常是由層級組織中的上司判定,而不是企業外與其接觸的人士。因此萬一考核該員工的人本身就處於「彼得高地」,他們很容易便會因應其本身的經歷,又或依賴制度既定的價值觀來評核下屬。
身處「彼得高地」的人較傾向以「投入」審閱下屬的績效,看重「方法」而非「目標」,導致那些缺乏自主、未能獨立判斷,卻敢於或勇於服從、但不作決定的職業性機械員工,被認定為「勝任」,進而屢屢獲得晉升。這個現象,最後拉動了各級員工進入「彼得高地」,變成企業人事管理上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
「彼得原理」的應用不局限於企業。其實,只要是一個發展夠成熟、有足夠階梯的層級組織,不論是企業、公共行政、學府、社福機構或是宗教團體,都有可能跌入這個狀況。
換句話說,不論投放多少資源去處理進行績效審核、員工培訓,愈是歷史悠久、規模龐大的架構,愈是會遇到「彼得原理」所述的狀況。
從多方角度遴選 用人唯才
用人唯才是一個恒久的人事管理原則,問題倒是如何「量」「才」。中國人一句老話就是「聽其言、觀其行」。「彼得原理」就這個問題提出了多一個角度,給高層管理人員參考。只拿「過往幹得好」來作為標準,提拔員工、遴選候選人,則很可能讓企業跌入「排隊木偶」、「平庸管治」、「盲從附和」等所謂的「體系蕭條」的狀況。提拔人才或吸引外來人才加入,尤其是在處理中高層管理人員,企業不妨以「彼得原理」為基礎,花多一點時間、從多方角度遴選。提拔不恰當的人選,對企業、個人和團隊皆帶來不利的影響。
「堯雖賢,興事業不成,得禹而九州寧。且欲興聖統,唯在擇任將相哉!」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30天免費閱讀】通脹數據嚇人 歐羅蓄勢反撲 |
上一篇: | 通脹初見放緩 9月加息存變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