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6月3日

管理新思維

【30天免費閱讀】提升企業生產力 創造上流機會

統籌、主持:陳志輝教授

嘉賓:畢堅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總裁)

 

陳 陳志輝   畢 畢堅文(Mohamed)

 

陳:Mohamed自2017年起統領生產力局,先請你談談近年的成果吧。據我所知,貴局設立了中小企支援組,那對企業有何幫助?

畢:香港與內地政府各自推出了多項適合香港中小企的資助計劃,香港有40多項,內地也有10多項,但中小企未必懂得申請。故我們在2020年成立了中小企支援組,做outreach(外展工作),走出去。同事會坐鎮工廈樓下,親身接觸工業家。

我們會提供各種資助計劃的資訊。雖然不能代填申請表格,但可教他們填寫,也可幫他們「改卷」,藉此提高申請的成功率。廠家如有需要,也不妨與我們聯絡。我們是公營機構,不會揀客,每一位廠家都是我們重視的客戶,希望能助他們一臂之力。

促進香港再工業化

陳:香港近年常說「再工業化」,可否請你剖析箇中竅門?

畢:自2016年起,政府的《施政報告》多次提倡再工業化。它能把工業提升到另一境界,即達到先進製造,當中會利用到A(AI,人工智能)、B(Blockchain,區塊鏈)、C(Cloud Computing,雲端運算)、D(Data,數據)、R(Robotics,機械人技術)以及傳感器,以提升製造能力。香港政府積極推動再工業化,但並非所有工業都適合在香港扎根,始終香港地小、工資高,故較適宜從事高增值業務。

當中,我們認為香港的食品業較具競爭力。香港食品遠近馳名,出口到內地、東南亞和歐美,深受各地華人歡迎和信賴。先進製造能協助食品業提升質量和產能,以開拓新巿場。

陳:就以豉油為例吧,再工業化能怎樣提升這項產品?

畢:假使豉油工場本來佔地1萬呎,現希望增加產能一倍,但要在香港擴展為2萬呎是十分艱難,就算找到場所,恐怕也難以負擔。然而根據過往案例,一旦採取先進製造,便能在面積不變之下增加產能五到六成。

近日有廠商應用了我們發明的貓頭鷹生產線,過往需要80名工人,現在則只聘用幾位工程師,他們負責調校機器,確保生產質量達標。除了節省所需人手,先進製造還能減少廢料和用電量,收環保之效。

先進製造提升產能

陳:這個世界已改用先進製造,講求高科技知識,如是者人們便要重新學習。從前《粵語長片》說「有手有腳,哪會捱餓?」,但現在還需要「有腦」,並由人腦跳躍到機械人和人工智能。如果仍只應用舊思維,那就如同溫水煮蛙,隨時被淘汰掉也不自知,還一臉茫然,四處去問「為何我的職位流失了?」。

畢:事實上,先進製造能給年輕人上流的機會。現在的工廠已經脫胎換骨,並非只着重勞力,它們需要更多工程師。

另一方面,釀製豉油需要黃豆,如能得到即時的生產和銷售數據,便知道應訂購多少黃豆,以免訂購過量,積存在貨倉。與此同時,如能精準預計豉油的出廠時間,以銜接物流公司,流程便更為順暢。上述各種情況均有助減少成本,現時世界面臨通脹問題,只有能撙節人力和物料的企業才會有利可圖。

陳:在食品方面,你們還特別研究了植物肉,為何有這個念頭?

畢:是客戶提議的,他們希望跟生產力局共同研究。一般的肉類已是一項很古老的產品,無甚新意,而植物肉可解決長遠的糧食問題,亦能調校到有益健康,因此不少廠商都想嘗試研發這項新產品。我們為此設立了未來食品科技實驗室,即將揭幕,歡迎大家日後參觀。

陳:植物肉無疑能節省食水、土壤、碳排等,好處很多,但怎樣才能做得好吃?

畢:老實說,這些老闆比我們更熟悉這門生意,所以仍得靠他們告知有何需要,我們則在技術方面提供支援。那需要共同協作。

陳:這就正如病人去求診,醫生始終不是病人,不可能了解所有身體狀況,也要先請病人告知,然後醫生才能發揮醫術,化解病人痛點。

與大灣區互相協作

陳:談談你們與內地的合作。生產力局早於1993年便在廣州成立聯絡辦事處,協助北上的港商。時至今天,你們在內地尤其大灣區又有哪些新猷?

畢:我們與深圳數據交易有限公司簽訂了協議,研究如何促進中港之間的工業數據流通。事實上,這個交易所為試點計劃,是全國唯一一家數據交易中心。我們會為它聯繫更多香港機構,希望香港與大灣區的數據能夠互通和互補,並讓香港數據在大灣區得以應用和發揚光大。

我們與廣東省的科學院也有各種合作,例如與東莞理工學院成立了聯合實驗室;並與廣東省政府旗下的華南技術轉移中心合作,旨在讓香港的研究成果落地和產業化,以及促進科技人才的交流。

我們亦已與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及清華大學珠三角研究院在香港共建平台,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它名為「香港智能自動化技術應用聯合研究中心」,將於6月開幕。

陳:清華乃首屈一指的名校,他們到底看中香港哪些優勢,因而與我們合作?

畢:相信他們也看好大灣區的潛力。根據2021年的全球創新指數,廣州、深圳和香港這個大灣區城市群之創新能力已超越矽谷,勢必成為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陳:說到未來展望,還有一個工業局是你寄望甚殷的。

畢:全名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目前的政府架構並沒有一個工業專屬的局,許多人也以為工業已式微,其實工業仍有前途,只是定位轉變了,轉而從事先進製造。我們需要這個局,因為香港需要制定長遠的工業政策,也要讓業界知悉這套工業政策。當中應與大灣區配合,並與國家的規劃接軌,以促進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期望那能為新一代造就更多上流的機會。

整理:謝冠東

 

* 「管理新思維」節目逢星期日2-4pm在FM92.6香港電台第一台播出。

* 節目預告:6月5日,題目:四問《易經》(一):認識自我,知所進退,嘉賓:公共衞生顧問網絡總監尹慧兒醫生、科技金融管理公司主管黃綺文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