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5月17日

習廣思 信筆攻略

防疫救市兩難全 出招挽信心要快

港股周一先升後回,美股期貨未能延續漲勢,美滙指數依然偏強,影響了投資信心。另一方面,內地4月工業、零售及固定投資數據都差過預期,繼社會融資數據失色之後,4月全國範圍的經濟表現都相當惡劣,這已不是上海等地局部封控所能解釋,而是涉及更深層次的經濟信心問題。

內地4月份工業生產總值按年倒退2.9%,差過預期;零售銷售大跌11.1%,亦差過市場估計的6.6%跌幅;失業率升至6.1%,當中,青年失業率(16至24歲)飆至18.2%【圖1】,創歷史新高,今年高考放榜之後,又一大堆年輕人失業。數據一出,美期應聲向下,滬深300指數由升轉跌,快速倒跌逾0.7%,各類風險資產價格回吐。

封城打殘經濟復甦預期

以上數據打破了一貫的中國經濟數據韌性,自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以來,中國經濟數據僅在短時間內急速回落,之後即以V形反彈,即使在去年海外疫情高企之時,內地經濟數據依然強勁。一年前即2021年4月,財新中國製造業PMI升至51.9,財新服務業PMI攀至56.3,都是相當強勁的數字。

一次封城,把今年初以來的經濟復甦預期都打散了。經濟分析師們相信,內地近期積極推出措施,對刺激經濟尤其提振消費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主要原因是內地仍堅持清零的防疫方針,這令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市場密切關注的上海解封措施,亦與預期不大相符,雖然部分超市及商店有望重開,但絕大部分上海人仍須居家隔離,足不出戶,這無異於繼續封城,不是真正意義的解封。官方報道指出,上海分三階段解封,要到6月下旬才真正全面解除封控,這一個月卻是很多商業機構和中小企的救命時刻,中小企難以再拖數,廠家夠鐘交貨,碼頭積壓的處理能力達到爆煲程度。

按照以上經濟表現,估計4月中國GDP將按年倒退0.68%,是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首次經濟收縮。5月數據應不會有顯著改善,差不過4月已經算很好了,到6月下旬上海才全面解封,這意味第二季中國經濟冇運行,全年經濟增長能否達到官方目標的5.5%,頗成疑問。

上海慢速解封,上周五美國率先炒起的濠賭股可能表錯情炒過龍,昨天本港上市的金沙中國(01928)一度飆逾7%,收市卻倒跌,永利澳門(01128)開市初段的5%升幅都打回原形。至於上周五炒定谷車市的一堆汽車股,漲勢亦無以為繼,吉利汽車(00175)、廣汽集團(02238)都倒跌收市。

減按息助發債 內房落鑊

內房股反而炒得起,除了首置房貸利率調降此一消息外,又傳出碧桂園(02007)、龍湖(00960)、美的置業(03990)等幾家房企獲監管機構選定為示範房企,將在本周陸續發行人民幣債券。

據報道指出,為吸引投資者,創設機構將同時發行包括信用違約掉期(CDS)或信用風險緩釋憑證(CRMW)在內的信用保護工具,助民營地產商逐步恢復公開市場的融資能力。

相比起減房貸利率,為內房企業重開融資綠燈可能更有用。目前內地樓市面臨的是信心問題,這是綜合了經濟下行、失業高企、房企減價散貨等因素而成,非開放限購及減息所能解決。

信心問題也不能一拖再拖,因為房企愈是去不了貨,銀根就愈緊張,債主臨門之下,會更積極減價賣樓,這就令樓市買家更不願意入市。幫房企融資,至少可以減少一道減價促銷壓力,宏觀環境則要睇疫情防控及外圍因素了。摩通、瑞銀等大行日前發表報告,認為內地政府不停出招救市,減息及開放限購都是作用有限,最重要的是提振市場信心,這卻是個複雜問題。

本港樓市在移民潮、加息潮及經濟下行等不利因素下,市場湧現許多二手業主大幅減價的消息,情緒表面上看來十分差。然而,參考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又不是真的如此惡劣,4月底及5月初首個星期,連升兩周,至上周才再度回軟。

港樓市絕非想像般惡劣

CCL指數去年8月高見190.1,僅略低於歷史高位190.3,上周五報181.25,即是經歷內地樓市泡沫爆破、股市大冧、俄烏戰爭、油價急漲、通脹飛升及兩次加息之後,本港整體樓價僅由歷史高位回落4.7%。假如單是追睇業主劈價新聞,以為樓價早已跌到無影。

歷史上,本港樓價既睇通脹也睇利率,除非出現1998至2003年的通縮,否則樓價一般都會隨通脹升。至於利率,本港樓按息一般分P按及H按,以最優惠利率P封頂。H按基準的3個月HIBOR,去年底以來由0.25厘升至逾0.83厘【圖2】,的確是升了不少,但仍低於2018及2019年的美國收水潮頗多,比起2008年金融海嘯之前,更加低了一大截。

在2006年即金融海嘯之前,本港最優惠利率處於7.5厘,之後長期維持在5厘【圖3】,很少見偏離這個水位。今次美國收水其實重演2019年半途而廢的機會相當高,因為市場已經在吹風美國明年衰退了,在這情況下,美國真可以加到那麼多次息?

個別本港學者則在發表聯繫滙率脫鈎偉論,認為港元同美元掛鈎已不合時宜。無錯,本港與美國經濟周期早已不同步且不合時宜,但在衡量過貨幣、經濟穩定性、信心因素,有沒有更好的貨幣體系?本港很多半成品貿易、科技品進出口都與國內供需有關,以穩定為大前提,實在無必要無端作出重大的改革。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