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3日
為應對新冠疫情,上海自3月底以來實施分區封城,至今仍未成功清零。疫情未知何時結束,但長三角地區企業生產已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對第二季內地經濟復甦帶來威脅,A股表現亦因此被拖累。面對毒性較弱的Omicron,中國是時候調整抗疫策略。
未能像深圳般迅速清零
2020年初,內地政府在武漢透過封城行動,擊退新冠疫情,官方和民眾都以此為傲。所以,兩年多過去後,新冠病毒經過數代變種,毒性大減,內地仍然堅持動態清零,多次如臨大敵地採取封城策略。
各地若果能如深圳般迅速行動,短期內成功清零,令百姓生活及企業生產回復正常,封城依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過,萬一再次出現更多本土感染個案,一次又一次封城似乎亦非良策。
上海作為內地最重要的經濟核心地區,此前亦抗拒封控,可是面對傳播力極強的Omicron,局部地區的檢測未能成功控制疫情,結果到3月底還是要實施封城行動。
只不過,或許封城來得太遲,病毒早已在社會上傳開。所以封城近一個月後,上海於周四(21日)的確診及無病徵感染個案仍超過1.7萬宗,且出現11宗死亡個案。
一直沒有全面封城的香港,疫情來得快去得快。2月初疫情開始惡化後,約兩個半月的時間,如今每日確診數字又降至1000宗以下,市民生活逐步恢復正常。經過短暫痛苦後,香港終於重現曙光。
抗疫政策尚存分歧
上海未能如深圳般迅速行動,封城效用大打折扣,未成功控疫之餘,亦招致民怨,更拖累了經濟增長,近期A股市場氣氛亦受到影響。
作為中國最重要的金融城市之一,在上海居住的外籍人士為數不少,其發展亦備受國際關注。今次清零失敗,令中國過去兩年多以來作為抗疫優等生的顏面盡失,有關官員現時亦面對巨大壓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近期撰文指出,「動態歸零」無法長久進行,中國需要重新開放。然而,有關言論未在內地媒體廣泛傳播,可見內地官方在抗疫政策方面仍存在分歧,暫不願全面開放。
其實,經過近3個月試驗後,香港不少人已經感染變種病毒Omicron,且大多屬於輕症,故此,部分有抗體的市民對病毒已不再恐懼。嚴防死守的做法似乎沒有必要。逐步開放,讓社會回歸正常,對社會發展更有利。
開放或會令部分老人及長期病患承受風險,但參考香港的經驗,只要加快推動這些高風險人士的疫苗接種,仍有望大幅減少死亡個案。
隨着病毒的毒性減弱,中國的確需要改變防疫策略,減少勞民傷財的全面封控措施,令經濟盡快回復正軌。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NFT潛力不止於數碼藝術 |
上一篇: | 英美鷹氣逼人 衰退風險驟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