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2月12日

Anson Sir 型格理財

學習不同門派 打造第二人生

過去一星期,美股和上證指數齊齊向好,本來低水的恒指當然趁機向上突破,近兩個半月形態呈一浪接一浪上升的陣式,如果成功收復25000點關,這個為期約一年的跌浪可望終結,前提是恒指能守穩短線支持24000點。美股繼續跌不死,筆者農曆新年期間也忍不住分段入貨,不足5天已經錄得雙位數回報,雖然多屬虛彈,其中一個應對方法是,部分股票升到阻力位便止賺,若有幸回調到支持位又再視情況翻手入貨,當然,缺點是賣了可能再升,而且又會多了一重操作。

筆者對待港股及現時「中線未有力但短線有力」的美股相若,如中線趨勢轉回有力,則會傾向更進取。以筆者的系統及20多隻監察股來說,暫時美股只有少數股票具中線上升動力,港股監察表則有比較多同時具備中線和短線動力的股份。儘管股市向上,但實體經濟未許樂觀,大家也是博一博,絕不宜急於大手出擊。

說回理財計劃的提升,由於每個人的現況和未來需要都不同,所以理財計劃也各異。

理財計劃容易出錯,箇中原因是我們懶於檢討,另一原因是理財計劃沒有絕對標準,我們的金融系統真正成立也是100年歷史左右,理財概念更是由二戰後開始有退休制度後才慢慢出現,即使所謂的標準,套用到變化多端的現代也未必適合;加上計劃是自己的,自然會有很多個人因素,因此在計算的時候有機會大幅脫離現實,有時過於樂觀,有時太悲觀。

掌握新常規與時並進

要計得較為客觀便要向外尋求幫助,若能先花上1至3年學好上星期提及的基礎技巧,便可以在計算時掌握得更好,但永遠不會完美,因為整個世界不斷在變,我們每年也要再檢視有否新常規出現,納入新常規與時並進的理財計劃,才能於穩定與彈性中取得平衡。

掌握新常規便是要留意人心及消息,要分析一個新知識或資訊是否真確,須知道發放相關資訊或分享的背後目的,哪些人的行為是缺乏理性,而回復正常的訊號是什麼?這要關注大眾及傳媒對事情的相關反應,更重要是自己用不用得着,例如筆者老土,不喜歡玩虛擬貨幣,相關的賺錢機會便用不上。

我們也要觀察價格趨勢及大戶們的行為模式會否形成新常規,例如2003年開始新興市場人人炒,分散投資不同國家或資產成為理財主流;2009年量化寬鬆完全改寫了金融規則,亂買樓便可以成王;2013年到2015年左右開始,息率對股市影響又再改寫(現在的新手可能不知道加息曾經可以令股市調整),大約同一時間科技股成為了整個世界經濟的龍頭,並顛覆了牛熊市的規律,出現連世紀大災難也不能推跌的超長美股牛市,令分散投資不同國家成為浪費金錢增加風險的行為。

上課吸收別人的經驗,對你的投資理財能力應有一定幫助,前提是你能夠選中好的導師,選導師考的是你對人的分析能力,以及對該領域的認識,因為投資本屬多變,很難有一個標準去確定哪一個方法最好,筆者傾向學不同門派的武功,再經實戰整合出自己的一套。

投資導師有好有壞,最少要知道對方是賣你夢想還是賣你知識,夢可以自己發,例如一招技術分析可以發大達,又或是買某樣投資冇得輸等等,這些不用上課學。導師不可能完美,他們的一套亦難以完全適合你,可以從不同導師身上各吸收一些養份,消化後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才是上策。好的導師有機會收費貴一點。

老來尋找真職業

筆者認為最多只可有一半理財投資知識靠導師,一半以上靠自學,學習不能一步登天,最少要花1年學習基礎知識,大約3年建立實戰基礎,用10年來把自己變成獨當一面的投資者,15到20年左右成為資深投資(投機)者。先由指數基金或大型老牌股玩起,習慣了便找數隻熱炒大股作模擬交易1年,才看是否加入組合(但不要等到牛三才加!寧願等調整),之後再接觸二線優質股,筆者少玩三線及不玩仙股,監察股最多只有10%股票屬於三線股,要「博」會靠衍生工具。

衍生工具應該是第四年才開始學,並最少以6到7年作實習期,加起來10年經驗和有最少3000個交易便可成為獨當一面的投資投機者;若是純投資者則需要15至20年來儲經驗,因為成交紀錄相對較少的人成功與失敗很靠運氣,理性上沒有超過100個數據(交易次數)也不能應用作合理的統計紀錄吧。聽起來好像與節奏緊湊的現代社會步伐不同,但這是穩健成長所必須的客觀條件,沒有經歷過兩三次大小型牛熊市,算不上能夠自立,詳情可參考《反脆弱》(Antifragile︰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

最後,除了金融財富,有很多人忘了自己才是最大的財富,不要因為自己過去讀過什麼書或工作經驗便限制自己的未來,多提升自己的實務知識,花時間找與興趣有關又在未來能夠成潮流的領域去鑽研,若能「食正」新潮流轉職,你未必需要在年少時努力賺錢或進行賭博式投資。若你能在40歲開始花上10年投資自己,50歲便有機會可以轉職到自己喜歡的職業做到80歲,每月賺多1萬元,便等同多了360萬元的「退而不休金」。

別聽那些叫你年少時搏命賺錢、老來可以安老的危險建議,無意義的工作是有限度的,過多會令人燒光壽命。筆者喜歡科技便去學寫程式及考數據分析(非金融系)的證書,你喜歡的東西若能有產出便可轉為職業,50歲前是我們的第一人生,大多數人不能選擇這個時期的職業或生活,但為了維持生計及儲錢也別無他法,所以第二人生更需要一份令自己老來有人生意義的真職業,既能令自己更長命,又能提升生活水平。以上只是筆者個人經驗分享,參考一下好了,大家應尋找自己的一套。

另類理財能力成長之路.之三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