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8日
「共融」也是一個重要ESG(環境、社會及管治)課題。一個「共融社會」,不論個人身體健全程度、種族族群、性別差異等因素,都可以享有大致相同的待遇,得到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level playing field)。而政府、企業、甚或是個人,都可以盡一分力,促進「共融社會」的建設。
社會趨向多元,期望企業可以踏出一步,多做一點。過去比較着重硬件上的配套,讓身體殘障的朋友盡量享受生活便利,因此,帶來大量設施的加建:天橋、隧道設置升降機;建築物入口加裝或改建斜台;公交、鐵路、洗手間亦作出殘障友善改動。凡此種種,不單方便了個別行動不便的朋友,在這個老齡化的社會上也大派用場,推着嬰兒車的母親也不用再苦惱「拾級而上」的難題。說我們的社會大步邁進人人暢道通行的境況,實不為過。
有效貢獻「共融社會」的建設,企業公民除了做上述面向顧客群的舉措外,向內望切實地打造一個「共融工作間」,更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我們的企業公民在締造「共融工作間」的課題上,其實算是有心的,一個較明顯的例子是「媽媽空間」、「媽媽時間」等舉措。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後,大家習慣了在家工作,過程亦證明其工作效率其實不亞於辦公室,個別企業索性推行「按需要在家工作」,方便個別員工照顧家中老幼。
僱用殘疾人士 創就業機會
說到「共融工作間」,企業更可以透過僱用殘疾人士,讓他們發揮所長又自力更生,這無疑也是一個回饋社會的良方。筆者團隊曾經有一名需要輪椅輔助出入的實習生,其工作態度、表現均是甲等,與其他實習生無異。當然,為讓這位實習生加入,團隊事先需要在硬件上好好安排,這些都是「一片蛋糕」的小問題。
業務繁多的企業,可以打造「共融工作間」的空間,着實不限於這些較小動作。例如從事服務業的企業多設有電話熱線,作為企業與顧客中的橋樑。對於電話熱線這類不講究體力勞動的工種,企業是否可以在人力資源安排上,多考慮僱用行動不便、或是有視障的朋友呢?跟營運社會企業的朋友請教,這些行動不便的人,都是聰敏之輩,學習力高,工作能力更不亞於身體健全的我們,而欠的往往只是一個機會,而他們對得來不易的機會往往珍而重之。
要創造這些就業機會,企業需要在空間(預留足夠位置供輪椅出入)或電腦硬件(提供閱讀功能)上作出配合,這些都是成本。但ESG的真諦不就是要顛覆傳統營商「好、快、省」的金科玉律、打破「利潤至上」這個過時想法,希望企業在利潤以外,多一層考慮對社會可以帶來的正面影響嗎?
跟社福界的朋友聊天,發現自閉症(autism)的朋友可能是另一群被忽略的群體。「自閉症」是一個很籠統的描述,泛指因腦部發育障礙所導致的狀況。他們的特徵包括情緒、言語、或非言語的表達困難,隨之而來的社交互動障礙。部分自閉症朋友經過恰當訓練,其實是可以從事一些較簡單的工作。
有些企業在繁複工序當中,挑選較直接、簡單的部分交給這些朋友,他們都會克盡己任完成任務。較突出的例子,看官一定在某連鎖快餐店內遇過當值的自閉症朋友。
這位朋友從事自閉症朋友的培訓工作。據他介紹,其實部分患有自閉症的朋友具有高度智商,專注力驚人,可以花無窮精力去鑽研有興趣的事物,成為「專家」。只要能多花心機為他們提供合適的工作輔導,在職場上他們其實是有執行力,可以佔一席位。
朋友任職的機構過去曾安排學員到小型企業實習,讓他們接觸真實的職場世界。僱主們初時或多或少抱有「做善事」的心態,為這批學員提供實習機會。透過實習期的觀察,僱主與同事們反應倒是積極,口碑良好。
由於自閉症人士在社交、溝通上是有一定程度的困難,有時候就連最親密的家人也未必可以即時理解他們的心意,所以過程中,企業與機構保持高度溝通,協助同事們與這些學員的相處。
扶持弱勢社群 共同富裕
更多白領工種提供予合適的學員,令他們得着更多,學習與人相處會顯著進步,長遠大大增強他們自力更生的能力。
朋友希望有規模的企業可以放膽去做。聘用這些學員免不了要同事騰出時間,學習如何及照顧他們。但只要與機構緊密攜手合作,做好配套的工夫,經驗指出其實並非不可逾越的高山。
不事事講究最高效率,願意幫助扶持弱勢社群站起來,授人以漁,是「共同富裕」的一環。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2022年新興市場追落後 |
上一篇: | 標指倘跌穿50天線 入市良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