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3日
2021年是全球經歷新冠病毒疫情的第二年,亞洲各地股市繼續表現分歧,當中亦出現一些變化,例如台灣在科技出口市場支持下造好,印度經濟在疫情緩和後得以復甦並取得佳績,中國面臨監管措施的挑戰而表現欠奉等。踏入2022年,我們預料亞洲增長會出現多項隱憂,由於東南亞市場的科技監管風險較低,料在病毒大流行期間可發揮策略上優勢,若經濟及旅遊進一步開放,當地股市短期內有望得到支持。
目前亞洲增長受到新冠疫情再度升溫、新變種病毒Omicron出現,以及新興地區疫苗接種速度低於預期等阻礙。加上中國的行業監管措施普遍仍收緊,勢進一步削弱投資情緒,實力較差的房地產發展商會面對資金問題。
另外,中國的碳中和政策及天氣變化推高了能源價格,給通脹帶來上行風險;供應鏈問題比預期維持較長時間,對供應和商品成本造成壓力。至於東南亞,本身有能力消化需求主導的通脹,通脹失控威脅相對較低。
今年GDP增長料跑贏中國
我們預計,中國的GDP增長將從2021年的8%,放緩至2022年的約5%,低於東南亞的增長預測。對東南亞經濟前景保持樂觀,估計進一步受到印度6%至7%的預期增長勢頭推動。
隨着早前Delta變種病毒的蔓延,愈來愈多亞洲經濟體,尤其是東南亞國家的疫苗接種率已達臨界規模。同時,東南亞採取「與病毒共存」策略,可能引入重新開放政策。若果亞洲各國政府在不封鎖的情況下應對疫情,有機會促進服務業和消費市場增長;中國內地和香港則因保持「清零」政策而除外。
換句說話,新一輪疫情的威脅在亞洲應該會消散,因為及至2021年底,相信大多數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疫苗接種率已達80%左右。各地政府應對和防控疫情已達兩年之久,對如何及何時部署邊境限制、社區控制和封鎖措施有深入的認識;加上不少地方正計劃或已推行注射加強劑,以提高整體免疫力,故即使Omicron被認為更具傳染性,但其影響將較小。
我們希望新冠疫情的衝擊在2022年減少,病毒在未來幾年由大流行轉為流行病。
環球經濟方面,美國聯儲局的緊縮政策迫在眉睫。縮減進程於2021年末展開,2022年夏季有望結束。貨幣和財政政策的正常化進程值得仔細觀測,但現階段毋須擔心,大多數亞洲國家的經濟狀況都比2013年聯儲局宣布縮減其量化寬鬆計劃時更好,除非看到縮減進程短期內突然加速,否則亞洲似乎已經為這種正常化做好充分準備。
我們早前說過,東南亞股市在中美緊張局勢下得以成為策略受益者,至少在中期內,部分行業受惠外國直接投資,包括印尼的電池供應商、泰國的汽車公司和馬來西亞的科技供應鏈。
數碼經濟一體化進度理想
雖然東盟(ASEAN)各國實際上一體化的進度令人失望,惟數碼經濟一體化值得鼓舞。目前將有超過30家大型科技獨角獸計劃上市,此情況有機會擴展至金融科技、物流供應商和電子商務企業。
隨着東盟各國經濟重新開放及逐步放寬旅遊限制,短期前景料有所改善,從策略上來說,東南亞可在亞洲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的後疫情角色。
作者為宏利投資管理亞洲區股票投資部首席投資總監。他為《信報》/信網撰文,分享投資觀點。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鷹派抬頭 央行幣策轉向惹關注 |
上一篇: | 「兩新一重」成2022投資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