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1月27日

曾國平 經濟3.0

「哲學政治經濟」的不對等關係

兩星期前在本欄談「哲學政治經濟」(Philosophy, Politics and Economics)的跨學科教育和研究,頗有迴響。由理論到實踐,其實三者本來就難分難解,只是學術專業分工之下,個別發展,自成制度體系,各有方法進路,漸難溝通,亦乏動機交流。三者以PPE的名義重逢,重點不在求同存異,而從分歧中審視學科沿用已久的假設和工具,在衝突中找出新想法新方向。這是個重要題目,一篇文章意猶未盡,故成此文。

影響力與市場的差異

根據一百年前牛津創立的PPE,哲學是覆蓋各科的核心,為學術根本,政治和經濟則為社會實際應用,是以居於其後。諷刺的是,三科今天的「霸權」程度剛好與PPE名稱的排序相反:在美國大學,教授薪酬多少反映出「市場價值」,三者中以經濟學最高,政治平均低幾成,哲學又再低幾成,幾乎是各學系待遇最差。

與金錢相關的是影響力:經濟學教授所以待遇甚佳,皆因在大學以外有甚多工作機會,從政府到央行,從國際機構到科企,一直都以可觀報酬招攬經濟學者,政治學者的這類出路相比狹窄得多,哲學學者則幾乎跟這些機會無緣。透過模型建構和數據分析,左右公共政策和私人戰略,加上「生產」出大量投身類似行業的本科生(經濟學主修人數較兩科為多),經濟學對現實的影響力(或破壞力)明顯比其他兩個學科要大。

現實世界中三科並非鼎立,而這種不對等的關係似乎決定了PPE的教研性質。打開PPE教科書,翻查PPE學術會議的題目,又或查閱各大學PPE入門課程大綱,一個常見主題就是,用從哲學或政治角度檢驗經濟學的假設和分析,指出其中不足之處:理性是否只限於手段不限於目標?自私假設是否只為簡化?人為何互助合作?社會規範和制度從何而來?為何人會投下一張效果甚微的選票?效率與民主自由是否有衝突?這些問題可以討論個沒完沒了,在課堂上可帶出精采的思想交流。這就是PPE樂趣所在了。

經濟學一科勢力較大,哲學政治另外兩科自然就進入批判角色,檢討經濟學「帝國主義式」的擴張,代經濟學者反思其學科的發展路向。也許正因為如此,參與PPE學術活動的以哲學系成員居多,政治系次之,來自經濟系的絕無僅有。

以央行貨幣政策為例

在不對等的關係下,大部分經濟學者對PPE興趣缺缺,但對於某些題材來說,加入哲學和政治的考慮,的確可以看出新角度。

最近聯儲局出現人事變動,主席如無意外將會連任,副主席換人,其餘要職亦會有所更替。央行和貨幣政策其實就是一個PPE的上佳題材。經濟學對此的傳統分析,在七十年代尾至八十年代初成形,大意是央行以就業和通脹為目標,利用貨幣政策把兩者維持在某水平,大眾同時對經濟走勢有所預期。大權在握的央行面對一個誘惑:大眾預期通脹為若干百分點,如果央行出其不意地放鬆貨幣政策,大眾誤以為經濟暢旺,將會帶來暫時的刺激效果,或可為選舉增加勝算,或可為極權爭取民心。大眾料到有此一着,自會套用博弈思維,將額外的通脹加到預期之中,導致通脹稍高的雙輸局面。順理成章的推論就是,央行應由比大眾較保守較「鷹派」的人掌管,減低誘惑下出現的通脹,同時亦要確保央行的獨立地位,避免受政治和選票干擾,防止貨幣政策偏離其正確目標。

這套「論述」流行已久,後來宏觀經濟較為複雜的模型大抵都將以上結論包含在內。由本科生到研究生,學的都是這一套。學院內外的研究亦多數以此為基準。

從哲學和政治角度看,事情就不確定得多了。央行所以用就業和通脹為目標,既有歷史和法律原因,亦有其理論基礎:在完美無瑕的社會中,大眾的「功用函數」止於至善,只是現實世界充滿各種缺陷,大眾可以達到的「功用」與此有距離。貨幣政策的目標就在拉近兩者,而將差距作數學上的簡化,就會得到央行致力將就業和通脹穩定在目標的結果。問題是,這個「功用函數」反映的是選民、官員,還是哪個利益團體的喜好?喜好決定目標優次,影響貨幣政策對就業和通脹的比重,銀行界業內人士和外賣送遞員,對此問題的看法就頗有不同。

貨幣政策這個威力強大的社會選擇,到底是怎樣的一個過程?剛才那套經濟理論或多或少把央行視為一部機器,沒有人事因素在內。央行官員,背景不外乎來自學商政界,任期完結後,亦會回到不同領域「發光發熱」,有的到私人市場搵真銀,有的到政府掌握另一些權力。央行這樣的獨立地位到底有多獨立?行政和立法部門一方面在控制央行人事,央行官員的每個決定亦要顧及過去的交情和將來的關係。將這些背景考慮在內的話,央行這個機構其實在「極大化」什麼?

這些跨學科的PPE問題,都各自有學者從理論和實證角度研究。只是根據歷史經驗,當這些研究達到一定規模和成熟程度,自會「收歸」成為經濟學「帝國」的一部分,繼而組成一個範疇,在學科以內繁衍下去。經濟學借助其他學科的工具壯大自己勢力,不對等關係實在難以扭轉。這就是PPE的另一矛盾所在。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s://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