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8日
11月17日,周三。留守港股抑或轉戰美股是說不完的話題,近日聽聞有資深股評人考慮「轉型」,可見征戰港股多年的老將也意興闌珊。老畢向來只玩美股,所謂不熟不評,本不該對投資者應否轉移陣地說三道四,但有些事不必親身參與,單憑感覺便能找出值得討論之處。
無可否認,元宇宙、電動車、加密幣、ESG等近年甚至近期才興起的概念,以美股選擇最多,市場深度亦無出其右,不單港股,放眼世界也沒有第二個市場可比。
然而,在這些概念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之前,美股於多方面皆享有優勢,簡單如衣食住行,香港人吃早餐到麥當勞,洗頭水用寶潔(P&G),衞生紙幫襯金佰利(Kimberly-Clark),看迪士尼製作的電影……這跟當炒概念雖非同一回事,但要押注上述無人不識且與港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消費品牌,投身美股乃唯一選擇。
工字冇出頭?
從這點着眼,本土偏見(home bias)、不熟不買等說法有點牽強,即使在轉場風氣強勢襲港之前,投資美股也不是一些人所講般「隔山買牛」。
有些事要麼不發生,一發生便勢不可擋。買賣渠道日增、交易成本大降,對美股在港逐漸普及固然起了積極作用,惟投資社群年輕化、社交平台感染力強才是最大的推手。
早兩日看到一則消息,話說美國一位25歲打工仔年薪6萬美元(約47萬港元),「迷惘」中請教《華爾街狼人》電影原型Jordan Belfort該如何理財,狼人不愧是狼人,懶得跟你廢話,抖音上一句「趕快辭職」,瘋傳之下極速累積200萬點擊觀看。
工字冇出頭,炒股有發達,證諸視頻引來的巨大迴響,老一輩眼中的歪理,在年輕人的世界恐怕已成為主流。香港媒體也許看中這股風氣,主攻投資理財好像愈來愈多,這些資訊很大比例與美國相關,狼人鼓勵後生仔女「劈炮」炒股外,單親媽媽五步實現財務自由之類的範例,許多都取材自美國的所謂真實個案,讀者接觸多了,本土偏見不經不覺便會消失,加上不少股民棄港反而搵到食,轉戰美股趨勢也就想擋都擋唔住。
冷熱各有所好
早幾日,摩根士丹利發報告建議明年從美股撤退,轉投潛在回報更吸引的歐洲和日本股市,對標普500指數明年底目標只定在4400點,較現水平低六個巴仙。諷刺的是,大摩言猶在耳,美銀公布本月調查結果,顯示基金經理對美股的配置較10月大增13個百分點,超配比例達29%,為2013年8月以來最高。
估值高昂、分散風險等老生常談,三五七年前講一樣大條道理,但到目前為止仍改變不了美股強者愈強的事實,博均值回歸,輸機會成本都輸死。老畢並非盲目撐美股,作為賭徒,在下自然明白值博率是怎麼回事。冷熱各有所好,日股迷失30年、港股愈來愈唔爭氣,惟夠殘就有人吼,弱勢市場偶爾也會做番齣好戲。
真正分別是,港、日甚至歐洲股市只見波幅不見升幅,多年前的高峰猶如一座座大山,至少在指數層面上無一能像美股般年復年破頂。
以賽馬打個比喻,賀銘年試過一日贏五場且場場有分頭,但一世仔可能僅此一次,博冷者錯過了就沒第二回。莫雷拉、潘頓連場得手雖非熱門客期望般常見,惟至少唔敢話唔得。
單計死數,美股估值自然不及港日歐吸引,但勝在贏面非其他市場可比,標指唔經唔覺更連續三年錄得雙位數升幅,勝算高回報勁,足證值博不值博永冇死數計。
三成個股陷熊市
話得說回頭,炒個股乃另一回事。標指今年波動性即使稱不上歷來最低,所差亦無幾,惟成份股中每三隻便有一隻從高位回落兩成甚至更多。換句話說,美股大盤指數保持慢牛格局,但陷入熊市的個股超過三成,去年威到盡的Zillow、Peloton、Penn National Gaming,早已從高位腰斬有凸,貪「平」低吸以為得米,季績公布後全線狂瀉25%,死未。腰斬後單日再插四分一是什麼概念?黑仔囉!轉場炒美股照樣可輸餐飽,千祈咪聽「華爾街狼人」支笛,辭咗份工揸鑊鏟。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建黃金好倉 宜立即開始 |
上一篇: | 香港股市上日收市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