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6日
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正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聯合國的氣候變化重要協議《巴黎協定》便是在上屆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中制定,其後由195個聯合國成員國破天荒地簽下協定,目標是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的水平以上、低於攝氏2度之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革命前水平以上、攝氏1.5度之內,同時認識到這將大大減少氣候變化的風險和影響。有關協定冀望在公平的基礎上,於下半世紀實現人為排放溫室氣體的平衡。
根據《巴黎協定》,每個已簽署協定的國家均須訂立「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並且每5年更新一次。今年剛好是第一個5年的完結,各國元首在峰會聚首一堂,並就2016年簽訂的《巴黎協定》更新進展。
雖然印度將碳中和的目標由2050年延至2070年,難免令人失望,但同時有超過100個國家元首承諾於2030年前停止砍伐森林、以至重新種植森林,成為今屆氣候峰會的首個里程碑。
特區政府亦於近期公布《施政報告》時發表了《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以「零碳排放.綠色宜居.持續發展」為願景,提出香港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碳中和的策略和目標,積極爭取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此,港府定下四大策略:「淨零發電」、「節能綠建」、「綠色運輸」和「全民減廢」,以及中長期目標。
企業減排更關鍵
在國家和地區層面訂立目標固然重要,可是大部分的溫室氣體排放其實來自企業【註1】,在企業層面訂下減少排放目標更為重要。很多大企業公布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僅為「量化範疇1的溫室氣體排放」(Scope 1 emissions),即是指出公司直接排放的溫室氣體,但忽略了「量化範疇2與3的溫室氣體排放」,範疇2指其用電、水與氣體等的間接排放;範疇3則涵蓋公司整個價值鏈的氣體排放,更全面地反映溫室氣體排放的事實。
丹麥、美國及其他12個國家剛剛在COP26期間公布航運界的排放目標,旨在支持國際海事組織考慮於2023年前定下新的減少碳排放措施。不過,近來全球供應鏈失衡,相信航運界要達標並不容易。
其實企業若要訂立減少排放目標,應參考由CDP(碳揭露專案)、聯合國全球盟約(UN Global Compact, UNGC)、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WRI)、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共同發起的「科學基礎目標」(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然後將目標交由SBTi審核,並且每年公布實際排放數據。已定立「科學基礎目標」的全球企業超過2000間,當中包括藥廠AstraZeneca、電訊公司Telstra與已改名Meta的科技巨頭Facebook。不出所料,當中一間油企或能源公司也沒有。
ESG披露標準化助投資
近年投資業界對氣候變化亦非常重視,愈來愈多基金經理與家族基金專注在ESG(環境、社會及管治)投資。市場上亦不斷推出與可持續發展有關的投資指數與產品,最早是1999年推出的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隨後彭博與MSCI等亦相繼推出類似指數。
作出ESG投資決定之前,基金經理需要根據目標公司的ESG披露資料,例如溫室氣體排放量、供應鏈對環境與勞工權益的影響,以及節能減排的方法等資料,以釐定是否合乎投資標準。一直以來,市場上有不同的標準出現,卻沒有一套各國認可的全面準則。在COP26舉行的期間,國際財務滙報標準基金(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Foundation, IFRS Foundation)剛剛公布將「氣候披露標準委員會」(The Climate Disclosure Standards Board, CDSB)與「價值報告基金會」(Value Reporting Foundation)及相關組織,合併成為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ISSB)。ISSB將為投資界發展一套全面的可持續發展披露標準,並會出版資料披露的原型(prototype)以供參考。有了一套國際認可的標準,投資界便可更容易比較投資公司與產品,亦可以避免墮進Greenwashing的陷阱【註2】。
光是COP26一個氣候峰會並不足以改變世界,要扭轉氣候變化,唯有靠不同行業通力合作,訂好碳中和目標和行動計劃,並持之以恒地披露相關數據與資料,確保通往碳中和之途不會脫軌,才是正道。
註1:根據2017年的CDP研究報告Carbon Majors Report,全球71%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100間公司。
註2:Greenwashing是指一些國家或機構以某些行動宣傳自身對環保作出的貢獻,但實際上只是隱惡揚善,甚至反其道而行。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30天免費閱讀】就業重回正軌 美滙走穩 |
上一篇: | 左手Tesla 右手Bitco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