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0月4日

葉卓雄 我要做MD

香港科技人才買少見少

電子媒體興起之後,我已經多年沒有買實體雜誌的習慣,前兩天因政府派發第二期電子消費券,便跑到便利店拍卡(八達通)領取。在雜誌架上,看到一個和自己行業相關的標題〈香港創科大落後 星級專家獻計救亡〉,就情不自禁地買下雜誌,看看科技行業在香港究竟發生什麼問題,以及專家有什麼救亡方法。

這個封面故事中,其中一位受訪者是理工大學電機及工程系教授鄭家偉,我在大約10年前認識他,當年我們公司主辦的「綠色音樂會」,有一個使命就是向社會各界推廣環保訊息和概念,集合商界力量籌款,善款捐給鄭教授的環保汽車科研項目。

鄭教授的確佔了市場先機(當時在香港還沒有Tesla這品牌),研發出香港首架電動車MYCAR,由於香港投資者對科技投資比較保守,所以他唯有把這項技術賣給美國一間環保車廠GTA,其股價飆升,香港科技界因而損失一個「變現」的機會,實在可惜。

過去一年,和很多老闆傾談關於資訊科技人才,大家都認同香港出現嚴重的不足,大企業互相提價搶人,中小企肯定就是受害者,因為當大企業都找不到足夠的資訊科技人才時,小企業又怎麼可能在工資上與大企業競爭搶人呢?加上目前持續一年多的新冠疫情,全球對資訊科技人才的需求大幅提升。

我有一位朋友,他一家四口申請移民澳洲,由於他有多年資訊科技相關經驗,在短短3個月內,澳洲政府就批准他移民到墨爾本。很多國家都為爭奪資訊科技人才而加快移民申請的審核時間,令香港本來已經短缺的人手雪上加霜。

在以上情況下,我們作為企業家要怎樣面對呢?我有以下幾個方案:

善用「共享」 企業間外判

1.共享資訊科技人才:過往由於香港經濟蓬勃、百業興旺,所以無論是大中小型企業,都不介意招聘屬於自己的資訊科技人才。但現在經過疫情洗禮,資訊科技人才的價格已經比疫情前提高不少,人才不足已經是肯定的現實,無論企業們再如何提高工資,都只不過是「累鬥累」。我們應該善用「共享」(即是多用外判服務),讓緊絀的人才可以服務到更加多的企業。筆者的公司在過去多年都推崇這種模式,不論是使用更多的外判,或者是自己成為資訊科技的外判商去服務其他客人,兩者我們都不遺餘力地在實踐。

2.公司內部培訓資訊科技人員:有很多人都會覺得這個方案是天方夜譚,因為他們覺得員工沒有資訊科技的文憑,如何有資格去擔當資訊科技人員呢?

其實身邊有很多成功的例子,過去跟了我10年的秘書安娜小姐,在4月就被調職到資訊科技部門當業務分析師(Business Analyst),這是我們在過去兩三年不斷透過內部培訓的計劃,把原本沒有資訊科技文憑的同事,慢慢變成相當有能力的資訊科技人才。在我們的公司裏,安娜並不是唯一成功例子,當然這並不是一時三刻便可把技能轉化成功,過程需要悉心的安排和員工培訓計劃,才可慢慢實現這個「資訊科技子弟兵」的概念。

宜放寬外地人手流入措施

3.香港政府放寬外地及內地資訊科技人才的流入:這可能包括移民或工作的簡化措施。正如香港在長期缺乏醫護人員的情況下,工作和生活失去平衡,香港政府亦準備放寬醫護人員到港工作的規則。

香港過去這麼多年都依靠金融和地產來支撐經濟,隨着國家政策及居家工作的新趨勢,地產可能會慢慢軟着陸,「創科和應科」如果還不急急趕上步伐,筆者對香港的未來就會比較擔心!

作者為柯尼卡美能達商業系統(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

[email protected]

 

(編者按:葉卓雄最新著作《我要做MD──一個管理人的實戰經驗》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