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8月28日

陳振康 上流力世界

馬斯克惹官非 盡顯狂人本色

「I tried very hard not to be the CEO of Tesla, I don't like being the boss of anyone.」經常語出驚人的馬斯克(Elon Musk)早前公開聲稱不想擔當市值高達7000億美元特斯拉(Tesla)的行政總裁,不喜歡「做老闆」。

據《福布斯》排行榜資料,身家1850億美元、現年只有50歲、以環保節能為理念帶領Tesla電動車改變世界的馬斯克一向言論出位,最近他又再口出狂言,而且是在最莊嚴認真的法庭。

收購SolarCity涉謀私利捱告

事緣Tesla在2016年8月宣布以26億美元作價,發行新股收購SolarCity。當時Tesla股價約47美元(周四收市價為701.16美元),馬斯克持有22% SolarCity股份,以26億美元收購價計算,即價值5.7億美元的Tesla股份。這批股份現時已升值至85億美元,漲幅達14.8倍。

早前有Tesla小股東以股東代表訴訟(Derivative Action)的方式,代表公司起訴馬斯克及其他董事局成員,指他在當年操控董事局,以不合理作價收購SolarCity,要求馬斯克及其他董事向Tesla賠償26億美元。一眾董事在今年1月「自願」向Tesla賠償6000萬美元和解「甩身」。馬斯克則「死撐」「我冇錯」,最近上庭自辯。因Tesla於美國特拉華州註冊成立,所以案件交由當地法院審理。

「I have great respect for the court, but not for you, sir.」「寸嘴」千億富豪馬斯克在法院被控方律師盤問時,沉不住氣,向對方發炮。千億富豪是「道行」不夠,還是控制不了情緒,要問少年金田一。民事官司並非尋求公義,目標是金錢利益,小股東代表公司起訴,簡單的解讀是馬斯克控制Tesla,以貴價購入SolarCity,Tesla「買錯嘢」,一眾小股東因馬斯克謀取私利而要求賠償。誰是誰非,各有自家道理。

控方指出SolarCity被收購時負債32億美元,比起「中國債王」恒大集團(03333)低,但仍是天文數字。馬斯克當然不認為32億美元債務偏高,但控方卻提交馬斯克當年向SolarCity首席財務官發送的電郵,要求解決流動資金危機(liquidity crisis)。SolarCity在2016年裁減3000名員工,其創辦人Lyndon Rive及Peter Rive在Tesla收購完成後,於2017年相繼離開SolarCity,套現並享受人生。兩人是馬斯克的表弟,2006年在馬斯克的建議下創辦SolarCity。

改名Tesla Energy後問題不減

SolarCity主要從事太陽能發電板及系統製造,希望藉此解決能源危機,並擺脫對石油的依賴。但太陽能夢想偉大,在全球政府大力支持下仍未成功,全因陽光供應欠穩定、轉化率低、成本高,而太陽能電板製造時產生的污染問題,現時仍然無法解決。SolarCity成為Tesla一分子,改名成為Tesla Energy後更「連連爆鑊」,包括在2018年為沃爾瑪(Walmart)安裝的太陽能板着火,被對方控告後進行庭外和解賠償,沃爾瑪更出示「紅牌」永不錄用;Tesla Energy其後亦遭散戶以價錢及質量問題接連控告。馬斯克當然表示質量「頂呱呱」,沒問題。

在家中安裝Tesla Energy太陽能發電系統,為電子產品及Tesla電動車充電,一條龍環保人生多美好。這是馬斯克當年游說Tesla股東投票時的遠景。今天「遠景」未實現,馬斯克指原因是全球晶片供應短缺、新冠肺炎、電動車Model 3生產困難等。

觀乎SolarCity的收購條件及其後Tesla Energy業務表現「一團糟」,不管馬斯克如何自圓其說,亦只會引來大眾心中暗笑「咁講都得?」但法理上,當時Tesla加SolarCity均有85%的「股東老闆」投票贊成收購,馬斯克的最佳「免責理由」是「股東老闆」決定,他沒權話事;固然控方亦會指馬斯克及董事局沒有盡責披露SolarCity的真實情況。至於終審決定如何,當然要交由法官大老爺定斷。

馬斯克能夠穩佔全球富豪榜三甲,明顯是他在金融股票市場運用「財技」。除了收購SolarCity自肥,馬斯克早年更在其薪酬回報「落釘」,只要產量及營業額達標便可收取以百億美元計的認股權(stock option),再加上Tesla股價倍升,形成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美式遊戲,巧取豪奪,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編者按:陳振康著作《BIG DEAL顛覆世界》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