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1日
恒指正式失守27500點,曾挫至25000點生死支持位,該關鍵位跌穿,大市隨時入熊市格局,但美股未跌,港股自然來一個技術性超賣大反彈。以筆者技術分析系統中線趨勢來說,由3月開始的弱勢市況仍未完結,現在大市是超弱勢及隨時入熊市,所以有賺好走,加上這數月筆者強調熊市理應由美國點火引爆,那邊一日未出現調整,港股未真正入熊。
保守的筆者對後市比較悲觀,會繼續等出現收集區,或是經濟有重大利好消息,或是「夠殘」才考慮真正出手,不忘在其中的升升跌跌炒即市,以及從3至10天的小趨勢中作短線進出,這是本欄今年一直強調的方向,但未必適合所有人,我們投資便是根據自己喜好來找合口味又有得玩的市場來玩,你的喜好及懂得玩的「玩具」愈多,你的投資彈性便愈大,反之,彈性不高的人便專心於自己能夠玩的範圍知足常樂吧。
20年前港股跟美股的關係相對高,由2004年開始與內地不斷互通,近10年港股與A股已經是緊密相連,香港變成「兩頭蛇」,現在玩的升跌格局與八七股災、九七股災、2000年科網爆破、2008年金融海嘯等股災不同,從2010年開始已經沒有什麼真股災,千禧年出世的新手更可能不相信科網股會爆,美國那邊已經沒有散戶認為股災會再出現,怕爆發股災的人在這5年投資表現大幅跑輸大市。
科技股等跌至合理價
簡單來說,出身時期大大影響了你是什麼類形的投資者。金融市場是由全球參與者所構成,雖然大戶影響大,但趨勢也是由所有人一起營造,所以每個人的個人觀點就算看似很專業或厲害,其實也只是數十億人當中的一個微觀點,相對大市來說出錯機會甚大,能夠真正預測一年後市況極之困難。
本地金融市場真正成形不到50年,加上人心難測,所以沒有一套完整的分析方法,出現的股災題材每次也不一樣,暫時可見,會有股災通常也是「一個題材被人無限看好後 + 估值無限增大到完全不合理一段時間後 + 看似隨機性地被引爆」,股市練成了散戶的個人觀點,而這群散戶又與有彈性及傳統老手一起構成整個市場,傳統派有時會受到新手影響,例如萬年不買科技股的股神,最後也會買蘋果(已經大升後),到股神入市又令到其他人認為科技股繼續有得玩,現在人人講科技股,但筆者2015年從金融界退役時的「遺言」說:科技股即將繼續大爆沒有人聽,到了現在科技股又是等爆之時,只不過今次是等跌到合理價。
量寬打造超怪股市
近5到10年開始買賣股票的人很難明白什麼是真股災,我們的成長環境養成了個人觀點,不知驚的人碰上2009年量化寬鬆印到中港美大部分人花不完的銀紙,便形成一個超奇怪股市,這是很難改變的,亦是剛剛提到熊市是「看似隨機性地被引爆」的主因,但引爆也要有大戶出手,大戶的意願與自然因素缺一不可。
筆者讀書時已不斷做兼職,所以親身經歷2000年科網爆破及2001年9.11恐襲,剛出來工作時遇上2003年沙士,所以人生觀比較近代人來得負面,對投資投機也比較保守,這也不是好事。筆者認為,一個真正高手必須對抗個人的人生觀所產生的微觀點,才能把握每次股市的上升與避開下跌,踏實的理性經驗可以制定相關的補足策略。
以筆者經驗得出的結論是,大幅捨棄基本分析的比重但仍以此作為投資根基,因為多年來見過絕大部分人以基本面所作的未來預測「實屬廢話」,大部分美股的估值也超過同類港股數倍仍是愈升愈有,所以基本分析以企業生意及市盈率合不合理來衡量已經足夠,例如絕不玩不合理的虛擬貨幣,有得做的生意便用技術分析來做買賣決策,不合理估值的便快一點止賺,合理的便以趨勢走向來作為持貨與否的根據,除非又大型又穩健的股票出現賣剩蔗價格,否則絕不單以合理價來衡量。此外,買入「賣剩蔗」比重一般也是戶口的三成以下,避免陷入個人價值觀影響的局面,令持倉都是不斷跌但看似有價值的殘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買年金對沖長壽風險 |
上一篇: | 怎樣應對中國加強監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