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0日
齊齊消費,帶旺經濟。7月4日起至8月14日,合資格人士可登記財爺陳茂波發辦的消費券計劃。首批合資格人士會在8月1日透過不同儲值支付工具領取第一期消費券。
關於這次的5000元電子消費券計劃,有輿論質疑拖太耐錯過救市時機,更有意見批評容許八達通搭車船導致刺激消費作用徹底失敗。奇怪,言下之意,消費券是否不派好過遲派?又是否計劃下使用愈多限制刺激效果便愈大?我認為輿論搞錯了,消費券當然是遲派比不派好。我認為意見亦搞錯了,消費券刺激電子支付需求的作用從來比刺激消費重要。是的,數以億元計的行政費是否花得其所,答案在於使用電子支付的商戶及市民有否因此而明顯增加。
電子支付與金融科技互補關係
最近讀到一篇名為FinTech Lending and Cashless Payments的學術研究報告:
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rise and future potential of FinTech lending by linking it to the informational role of cashless payments. We uncover both theoretically and empirically a synergy between FinTech lending and cashless payments. FinTech lenders screen borrowers more efficiently when borrowers use more cashless payments that produce transferrable and verifiable information. Because borrowers expect lenders to rely on such payment information to screen them, a strategic consideration for a borrower to stand out of other borrowers then pushes more borrowers to adopt cashless payments.
這篇經濟學研究指出,電子支付與金融科技之間存在協同效應。一方面,金融科技借貸可透過電子支付的數據更有效地分配資本;另一方面,因為金融科技的出現亦令市民更願意使用電子支付以減低他們將來借貸的成本。研究分析了印度小型企業的借貸紀錄,結果顯示使用電子支付增加了借貸批核的機會、降低了借貸利率,亦減少了債務違約的風險。更有趣的發現是,電子支付與金融科技之間的協同效應在欠缺公開借貸紀錄的小型企業尤其明顯。
原來,傳統銀行要取得客戶的借貸風險資料,只有靠跟客戶建立長期商業關係。然而,對於不少市場經驗尚淺的中小型企業來說,這些機會不屬於他們的。電子支付和金融科技的興起,正正降低了這些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交易費用。因此,基於電子支付與金融科技的互補關係,推廣電子支付,亦有推廣金融科技的效果。
香港需要推廣電子支付嗎?
香港的電子支付未算十分發達,可能是因為多年以來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我們原來的支付系統已經相當方便了。現金交易,對於重視私隱的人來說有一定存在價值,而我亦不贊成以政策完全取代現金。然而,正如上述研究結果顯示,一些企業是自願使用電子支付去降低他們的借貸成本。把電子支付的成本進一步降低,亦即是把他們使用金融科技的成本進一步降低。
有報道指出,政府資助公眾街市租戶及持牌小販安裝非接觸式付款系統,預料近15000個街市租戶及持牌小販受惠。有報販表示:「我們現時最關心是希望長期使用,長期使用免了半年至一年後,(每宗交易)費用要1.2%至1.5%,令我們經營較困難。移動支付是大勢所趨,報販亦知道這是趨勢,我們很難不用。如果供應商肯將交易費減低,我們很樂意持續使用。」在小型企業眼中,使用電子支付亦有一定成本。政府應否推廣電子支付,視乎電子支付在社會的採用有否明顯的正面界外效應,而量度這界外效應時,不應忽視電子支付對金融科技的影響。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香港大學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
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編者按:徐家健教授最新著作《經濟學說藝術投資》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30天免費閱讀】金價爭持待變 靜候非農數據 |
上一篇: | 內房高息債基本面續穩 價值勢重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