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6月16日

譚家駿 新興智見

印度優質企業疫境突圍

印度爆發第二波疫情以來,我們在電視畫面上看到的都是有關該國疫情的新聞,然而,投資者所未能看到的是,印度不少高質素企業在疫情下為員工所付出的努力與關顧。

對於不少國家而言,類似的措施是由政府推行,因此在印度之外的人看來,當地私人企業擔起社會責任,對員工及其他持份者所作的努力,確實令人大開眼界。

以一間印度首屈一指的訊息技術公司為例,該公司約有25萬名員工,大部分在印度工作。這間公司與超過200個印度城市內約1500間醫院合作,為其員工及家人提供新冠測試與治療,並且在工作區內設立疫苗中心為員工接種疫苗。

值得留意的是,這並非只是個別例子,另外一間印度私營銀行龍頭,同樣在疫情期間肩負社會責任,不但與多間醫院合作為員工提供疫苗接種,這間銀行亦聯同全國多間酒店,為感染新冠肺炎的員工提供隔離設施,員工亦可以通過網上問診,向醫生徵詢意見。

私營公司肩負社會責任

印度企業在疫情期間主動向其持份者提供幫助,是一個令人寬慰的訊號,而且持份者所指的並非只是主要股東,亦包括了少數股東、員工、稅務機構、本地社區以至環境等,這樣更見可貴。

另一方面,疫情去年衝擊印度,固然令不少企業手忙腳亂,期間不少企業已定下應急計劃,包括設立資訊科技系統、遙距工作、數碼解決方案等等,更有效地與買家及供應商工作,到了今年,上述計劃基本上已完全生效。

事實上,印度私人企業的靈活性及堅韌力一直都十分強勁,甚至是遠在疫情之前已經有豐富的經驗,皆因與其他國家的企業相比,印度企業以往一直與不確定性因素為伍,更習慣了在不太利好企業的環境下經營。

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印度企業已經「多災多難」:2008至2009年面對全球性的金融危機;2010年上半年出現基建及壞賬問題;2016年受廢鈔政策衝擊;2017年啟動商品與服務稅(GST);2018年發生非銀金融危機。

我們預期在疫情過後,印度企業面對挑戰與適應轉變的能力,將有助其於未來5至7年,在低基數效應下展現出極其強勁的盈利增長,當中的優質印度企業更可以在第二波疫情之中進一步跑出,這些企業已經從行業整合之中取得大量市場份額,這個趨勢相信會得以延續。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確實改變了各方面,基金經理也不例外,他們在2020年之前,每年都會飛往印度5至6次,每次約一個星期的時間內會到訪約25間印度的企業,企業內的各項細節──由公司室內設計到管理層桌上的擺設,種種都可以提供公司文化與管理層的線索。現時固然是難以直接到訪,但仍可與管理層在網上會面,由於省卻了旅程所需的時間,會議數目反而相比疫情之前大幅增加,可以更頻密與管理層保持溝通。

作者為首源投資北亞洲區分銷業務部董事。他為《信報》/信網撰文,分享投資見解。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