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9日
世界局勢緊張多變,因中歐摩擦加劇,今年5月歐盟議會以多數票贊成,決定凍結《中歐投資協定》。即便暫時擱置,此協議所展示的中歐合作共贏的發展方向是無可厚非的。以下假設《中歐投資協定》順利推進,討論給香港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離岸人民幣中心,兩方意識形態融合的橋樑,是連接中歐投資貿易的最優窗口。但香港近年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優勢產業發展停滯,市場參與者信心不足,面臨着巨大的挑戰。香港應該利用其在金融、法律、稅收等方面的經驗和優勢,調整自身定位,主動融入中歐合作的洪流中,引領雙方共贏發展,在金融供應鏈、人才引進、人民幣國際化等方面為香港的經濟發展創造機會。
成為祖國重塑國際規則前鋒
秦苑觀點:當香港成為祖國重塑國際經濟規則的前鋒,經濟再度蓬勃發展,香港本地的民生困局自然迎刃而解。
《中歐投資協定》的意向再次證明經濟發展才是一切的基礎,香港應把握大勢,主動融入祖國的再次對外開放,迎接挑戰,成為祖國重塑國際經濟規則的前鋒。繼與東盟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中國於2020年末與歐盟初步達成《中歐投資協定》,雖然在2021年5月被暫時凍結,但其意向表明意識形態差異,不能阻止後疫情時代世界各大經濟體,積極與中國建立經貿合作關係的趨勢。《孫子兵法》曰:「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如此大勢,香港應順勢而為,從中受到警示及啟發。
近年來香港一直疲於政治運動的內耗中,彷彿意識形態「正確」,才能解決因經濟問題而加劇的民生困局,《中歐投資協定》恰好證明,意識形態與經濟發展沒有必然聯繫,正如中國與歐盟雖在意識形態上有差異,但並不影響雙方的經濟合作、共同繁榮。香港應該要認清客觀事實,經濟發展才是一切的基礎,不應浪費氣力在不切實際的「空中樓閣」上。
其次,與以往簽訂的經貿協定不同,《中歐投資協定》突顯了中國在世界經濟的地位,已逐漸由規則的跟從者變為制定者。當年中國加入WTO,面對歐美既定的經貿規則,中國只能跟從配合,如今的《中歐投資協定》,中國與歐盟一起就市場准入承諾、公平競爭規則、可持續發展和爭端解決四方面,共同制定規則。香港更應該把握歷史機遇,主動融入祖國的再次對外開放。通過與大灣區日趨緊密的經濟互動,帶頭摸索、創新制定一套同時適用於西方資本主義及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運作規則,把大灣區的成功經驗進行複製推廣,從國際經貿、金融、法律、私隱、知識產權、環保、仲裁等領域,在《中歐投資協定》順利簽訂後推動其順利貫徹落實。當香港成為祖國重塑國際經濟規則的前鋒,完成本地經濟與祖國騰飛大勢的綑綁,才能再次「C位出道」,經濟再度蓬勃發展,香港本地的民生困局自然迎刃而解。
自身調整擁抱外部環境轉變
遠志觀點:香港不能做一個中歐投資合作的看客,要以更大的開放和自身調整去擁抱日益變化的外部環境。
《中歐投資協定》已於去年底原則性通過,如能最終實施,該協定將為中歐之間的投資提供一個統一的法律框架。雖然協定的最終批准和實施還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大勢所趨,中國在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勢必迎來一個高速的發展期。協定簡單的說就是更大的開放,更多的合作,更快的融合。
從內容本身來說,《中歐投資協定》似乎同香港沒有任何關係,但更加開放的中國一定是有利於香港的,前提是香港自身要去適應和融入這種變化,而不是做一個旁觀者。實際上,從金融服務,法律服務,稅收服務等方面,香港都可以找到自身的定位,為自身經濟發展創造機會。
舉例說,近年大量的內資企業在香港完成資本化,那麼在《中歐投資協定》下,香港能否吸引歐洲企業在港資本化呢?這方面不是沒有先例,只是沒有真正的做出規模。香港相對完善的金融和法律體系,可以給歐洲企業落地並投資中國內地提供支持。
再例如,香港在世界發達經濟體裏面既有相對低的稅率,又擁有簡單的稅收制度。這方面相對中國內地和歐洲各國,香港的優勢也是明顯的,為此香港亦可以思考成為一些歐洲企業的運營管理總部。總之,香港不能去做一個中歐投資合作的看客,相對一個愈來愈開放的中國內地,香港要以更大的開放和自身調整去擁抱日益變化的外部環境。
〈中歐投資協定給香港的機遇與挑戰〉之二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憧憬經濟重啟 受惠板塊續看俏 |
上一篇: | 科技股暴跌教訓 宜分散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