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日
本文為「資衡合一」付梓以來其中一篇較重要的實戰文章,旨在為讀者分析各種經濟環境下的最佳投資,並說明如何計算合適的資產比重,以建立一個平衡的投資組合。假若投資者能夠洞悉經濟周期變化,更可作出戰術性資產配置,進一步提升投資回報。
簡單而言,經濟環境主要取決於兩大因素:經濟增長及物價變化。當經濟加速增長,股票及商品表現會較好。當經濟增長放緩,債券表現就會較為突出。至於當通脹上升,商品及抗通脹債券會跑贏大市;當通脹下降,股、債的表現則會較優。如【圖】所示,經濟及物價上漲時,商品表現最好。經濟增長而物價下跌時,股票表現最佳。滯脹出現時,抗通脹債券是最佳投資。經濟及物價下跌時,債券則會跑出。
認清了各種資產在不同經濟環境中的表現,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分配。當中最重要的考慮,是資產波幅(volatility)。波幅較大的資產,其權重(weighting)應低於波幅較小的資產。唯有如此,才能確保各種資產對投資組合的影響相等。
平衡投資組合可分散風險
歷史數據顯示,股票及商品的波幅相若,並高於長年期債券約50%。因此,一個平衡的投資組合,應持有約20%的股票、20%的商品、30%的長年期債券及30%的抗通脹債券。這個粗略估算,與「全天候策略」建議的30%股票、15%商品(包括黃金)、40%長年期債券及15%中年期債券大致相若。
平衡的投資組合能有效分散風險,提升回報與風險比率,是最佳的懶人投資。更重要是可提供一個對經濟狀況中性的基準,投資者可按此基準出發,配合自己對經濟環境的看法,調整組合內資產的比重。由此,資產配置便有根有據,而非純粹按感覺行事。
正如前文〈疫市下的資產配置〉所說,可以善用情景分析,作出戰術性資產配置。例如假如政府成功救市、經濟重回增長,投資者應加倉商品及股票。過去幾個月債價急挫,商品及股市大升,正正反映投資者看好經濟及通脹前景。踏入5月,上述走勢未見大改變。在平衡組合上,最簡單的戰術性資產配置,自然是多持有商品及股票,減少債券比例。
篇幅所限,如何判斷經濟環境轉變,容後再談。
LinkedIn@Jackie Si Tou
本欄每月逢首個周一刊出
作者任職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機構立場。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美國通脹仍相對偏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