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7日
2021年以來,世界局勢緊張多變,為《中歐投資協定》(中國—歐盟全面投資協定,下簡稱《協定》)能否如期簽訂增加了不確定性,但《協定》所展示的中歐合作共贏發展方向,是無可厚非的。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離岸人民幣中心,兩方意識形態融合的橋樑,是連接中歐投資貿易的最佳窗口。可是,近年來本港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優勢產業發展停滯,市場參與者信心不足,能否承擔中歐投資貿易窗口的重任依然存疑,正面臨巨大挑戰。
香港應該把握好《協定》這一歷史機遇,利用其在金融、法律及稅收等方面的經驗和優勢,調整自身定位,主動融入中歐合作的洪流,引領雙方共贏發展,在金融供應鏈、人才引進、人民幣國際化等方面為香港的經濟發展創造機會。機遇總是伴隨着挑戰,以下對《協定》給香港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展開討論。
藉金融貿易優勢鞏固地位
張湛觀點:香港應牢牢搭上中歐合作這班順風車,在金融、貿易等優勢領域發力,強化其金融中心地位。
2020年底,中國與歐盟簽訂《中歐投資協定》。雖然歐盟在今年3月就新疆人權問題,與美、英、加共同對華實施制裁,令該《協定》蒙上陰影,惟歐亞大陸經貿加速整合的歷史大趨勢仍不可逆轉:2019年中國和歐盟27國合計GDP達到30萬億美元,佔全球總量約34%。歐盟只有深化與中國的合作,才能早日迎來經濟復甦。
《協定》將在投資領域、競爭環境、跨境併購、研發,以及可持續發展5個方面,給中歐雙方帶來深遠影響,也為香港提供巨大商機。
金融業是香港的傳統優勢領域。《協定》的簽署,本質上是對包括金融資源在內的供應鏈,在區域內實現再配置。本港可以憑藉在人才、監管與市場流動性方面的優勢,協助整合金融資源,對金融供應鏈進行重新構建和優化配置。
另一方面,《協定》還為香港在人民幣國際化和數字貨幣推廣方面帶來新商機。過去許多創新的離岸人民幣業務,都首先在香港試點推出,令香港漸漸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未來,隨着《協定》的簽訂落實,人民幣的影響範圍將更廣闊,數字人民幣跨境應用場景也會大為增強。
歷史機會轉瞬即逝。香港應牢牢搭上中歐合作這班順風車,在金融、貿易等優勢領域發力,揚己所長,服務國家所需,為自身創機遇,為民族做貢獻。
發展參與高新產業孵化
陳在觀點︰香港社會逐步僵化,社會結構、產業發展及商業精神都逐漸停滯不前,本港能否抓住《協定》帶來的機遇充滿了挑戰。
雖然美國總統拜登入主白宮給《中歐投資協定》能否如期簽訂增加了不確定性,然而,這項《協定》毫無疑問是中歐關係的「重要里程碑」。從新聞披露的訊息來看,《協定》帶來的變化主要包括4個:一是擴大雙方市場准入,受益的是雙邊優勢產業,以及高級製造業等我國急需的產業相關行業;二是對知識產權條款作出明確安排;三是在投資監管上有比較清晰、公平和透明的制度安排,這兩點基本屬於歐洲國家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保障條款;四是對環境保護和勞工標準都有細節要求,這點在我看來更多是保護歐洲市場以及歐洲國家勞工。乍看之下,無論是產業或監管,《協定》跟香港的關聯性不大,但我認為,香港作為大灣區的中心城市之一,可以在《協定》實施期間對中歐貿易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金融市場的機會,包括境外人民幣結算、股市及債市交易等。香港最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是貿易及金融業,儘管近年貿易發展不甚理想,惟金融業一直蒸蒸日上。2020年香港新股集資金額達503億美元,按年升24.5%,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納斯特交易所。這個現象的底層邏輯,是歐美國家對中國因為不同政體帶來不信任感背景下,本港藉「一國兩制」政策成為了唯一一個雙方都信任的關口,也就成為了中國和歐美國家溝通的金融樞紐。
可惜的是,近年來大量的社會事件正逐步蠶食這個信任基礎,長期以來微妙的「第三方」地位也讓本地人有些飄飄然,社會逐步僵化,無論是社會結構、產業發展還是商業精神,都漸漸停滯不前,連境外人民幣結算的頭把交椅都被倫敦交易所拿走,令人扼腕。隨着英國脫歐,美國政府換屆,如果香港能夠把握中歐金融交易的機遇,成為內地金融市場的屏障及人民幣國際化的強力推手,相信能夠再創佳績。
其次在於產業孵化及人才引進。香港的人口組成非常複雜,可以說幾乎全球各國在港都有其「辦事處」,也因此很多外國人甚至是歸國華僑或留學生,都把香港作為進出中國的第一站。在《協定》帶來的大量商業合作,在雙邊合作初期有很大可能會途經香港,這就給本港留住部分商業活動並發展或參與高新產業孵化創造了機會。
當然,這個機會需要香港政府有足夠的決心、做出一些政策承諾和有效的社會治理方略,背靠大灣區這一國家級戰略積極探索,可以向新加坡借鑑一些孵化、投資的經驗。之一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保費融資如「物業投資輕量版」 |
上一篇: | 衝突由國內轉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