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3月10日

習廣思 信筆攻略

人為壓增長目標 A股添收水愁困

中港股市終於止跌,令人稍感放鬆的是美國10年期長債息回落至1.6厘以下,本周四美國財政部將拍賣一批380億美元的10年期債券,屆時市場反應至關重要。若聯儲局不想債市大波動,可能會出手壓債息,這或許是昨日債息回落的原因。市場始終都係炒經濟復甦,但中國經濟復甦之路存在變數。

中國股市昨日再次上演「驚魂記」,滬指早市跌幅一度擴大至2.7%,到10時左右,指數忽然V彈且曾收復失地,「國家隊」入市維穩消息不脛而走。

外電中午傳來消息,指內地政府相關資金的確於周二上午入市,目的是避免在兩會期間市場出現較大波動。然而,「國家隊」入市消息似乎未能穩定市場信心,A股尾市回復跌勢,埋單下滑1.82%。波幅更大的深綜指則低收2.84%【圖1】。港股繼續波動,早市曾挫逾200點,其後倒升逾500點,下午跟隨A股向下,尾市稍為回升。外圍方面,美股期貨反彈不俗,區內股市表現偏好,看來資金是主力撤出中國。

市場預測普遍升8%以上

中國股滙雙殺,股市之外,人民幣滙率亦跟隨股市下行。分析認為,中國把今年經濟增長目標定得太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周五宣布,今年中國GDP增長目標是6%之上,這比許多經濟學家預測的速度要慢得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月估計中國今年經濟擴張8.1%,瑞銀早前則估算增長達8.2%。其他機構、學者及券商分析員普遍都預測中國今年經濟增長8%以上。

從政府財政預算,已經可以得出中國減槓桿或去槓桿意向。中國財政預算赤字將佔GDP的3.2%左右,比例低於2020年的逾3.6%。省級政府的債券發行額度已經削減,旨在壓低地方政府債務。因此,2021年增長目標並非過分保守,而是有意為之,設在容易超越的水平,是向外發放訊息,以財政手段穩經濟該收一收手了。

在今年首兩個月,中國經濟數據令人振奮,期內出口激增,按年增長60.6%,遠高於預期,進口也大幅上揚。開局如此理想,中國理應有更大空間加碼刺激措施。

美國才剛通過1.9萬億美元紓困方案,包括財長耶倫在內的財金官員均認為危機過後,經濟和就業復甦還不夠快,不宜太早收水。對於當下債息急漲,他們認為是反映經濟復甦預期,不必擔心通脹。

同樣是經歷疫後經濟重創,中國急於退出,而美國還在加碼,有其本身的經濟及政治原因。2008年為應對全球經濟滑坡,中國掀起了基建狂潮。這重振了國內經濟增長,卻為國有企業造成了沉重的債務負擔。近年中國多次試圖減槓桿以抑制過度借貸和金融失衡問題,結果一次又一次半途而廢。

地方債潛在壓力惹關注

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地方政府債券發行規模達4.73萬億元人民幣,創歷史新高。今年中央一反前兩年慣例,未透露任何提前下達專項債額度的訊息,從側面證明,去年來為應對疫情推出的非常規財政刺激政策將慢慢回歸正常。

中信証券認為,今年疫情基本受控,經濟復甦勢頭良好,政府更有信心退出非常規的刺激性政策,重新關注控制債務規模和槓桿率水平。預計今年專項債額度在3萬億至3.3萬億元人民幣,比2020年的3.75萬億元人民幣額度下降10%至20%。

隨着地方債規模滾雪球般擴大,中國財政部已開始關注潛在壓力,於去年11月要求對專項債券項目逐筆監控,嚴防償付風險。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亦為今年政策定調,表示將確保財政計劃「可持續」,暗示在經濟持續復甦之際,將限制刺激措施。

至於美國,似乎是政治凌駕債務風險。總統拜登上台以來民望持續下滑,兩黨撕裂非但沒有緩和,反而對立更為明顯,拜登就任演說提到的團結美國人民,得個講字。現任政府無法撫平選舉創傷,唯一能做的就是催谷經濟。不用等4年,民主黨中期選舉就要向選民交出成績單,因此什麼債務、通脹風險都可放埋一邊,谷經濟保就業最為優先。

2013年減碼風暴重演

美國可以狂印鈔票,是否就沒有經濟後果?當然不是,先使未來錢,一定要還,只不過是下一代、下下一代承擔。美國與中國的刺激步伐不同步,美股可能仍有力跑贏,而中國就要承受收水之痛,政府托市恐怕都無甚作用。

過去數周,2013年的收水恐慌(Taper Tantrum)已經重演,全球應該擔心的事情正在中國發生。類似的憂慮愈來愈多人提出,國際金融協會(IIF)首席經濟學家Robin Brooks便表示,全球正在重演2013年聯儲局預告縮減寬鬆措施時所引發的縮減恐慌。

新興市場的資金流動已轉為淨流出,令人意外,因為現時仍處於疫後經濟反彈的早期階段,但去年11月新冠疫苗接種起動後出現的新興市場投資蜜月期卻已然結束【圖2】。全球資金正回流美國市場,加上避險情緒下降,導致美債孳息上升、美元走強,新興市場因資金流出而股滙齊跌。

兩會期間,「國家隊」入市應時有所聞,但是股票因托市而回升,是出貨機會還是買入機會呢?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