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月7日

曾國平 經濟3.0

忽然SPACtacular的股票市場

大家不要誤會,《信報》沒有串錯英文字,我指的SPACtacular,是去年美國股票市場的一個特別現象。所謂SPAC,全名是special-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ies,翻譯成中文大概是「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俗稱blank-check companies,亦即「空白支票公司」。

顧名未能思義,這些公司到底是什麼呢?最淺白的形容,就是一間業績生意什麼都沒有、只有遠大目標的公司,公開招股上市集資,旨在幾年內收購另一間(或更多)的私人企業,讓那間企業得到上市地位,有機會籌集更多資金。若果收購不成,限期內公司就要解散,回水給投資者。

如此自由奔放的投資方式,對香港投資者來說可能有點不可思議。更不可思議的是,SPAC冒起是近幾年的事,疫情下更忽然成了股票市場主角。去年以這種形式籌集的資金超過800億美元,佔所有IPO價值的一半。

利息近零 風險胃納增

在一間SPAC上市之前,投資者對其認識不多,除了知道公司陣容如何鼎盛,一般都不清楚公司的收購計劃,只會約莫知道目標板塊。內容一片空白,投資者購買的是什麼?落注的,既是公司收購的眼光,也是公司談判協商完成收購的能力。公司的另一「空白」之處,是跟傳統IPO比較,這種上市公司面對的規管較少,可以更自由向投資者推銷,大膽預測收購對象的業務前景,在收購前大舉造勢。

從這種集資方式,我想到一個經濟學假說:一般IPO基本是由打算上市的公司決定招股價。若果公司業務太新穎,又或牽涉知識太過專門,投資者或會因這種「資訊不對稱」,只憑一些常用的指標判斷公司價值。只是如日方中的新公司一般負債甚多,亦大多未有業績支持,投資者只看表面,招股價難免要打折扣,未能「集盡」資金。SPAC的作用就是作為私人企業和投資者之間的橋樑,既有份投資,亦利用其專業知識尋求一個合理收購價格,減輕雙方的資訊問題。

要驗證這個假說,我們可以比較透過SPAC和傳統IPO上市公司性質上的分別,看看前者的業務性質是否較有需要「專家認證」。

那去年的大行其道又如何解釋?有分析指出,疫情導致全球政策利率接近零,令國債之類的穩陣投資吸引力大減,是以所謂的「風險胃納」大增,追逐股票,也追逐像SPAC這類神秘莫測的投資對象。

我認為還有另一個解釋。疫情之下有些行業成為贏家,或業務至少未受疫情影響,此時正是集資擴充好時機,只是傳統IPO過程繁瑣,需時甚久,等到審批完成有錢落袋之時或已太遲。相比之下,SPAC容許企業在短時間內透過被收購獲得資金,上市公司地位亦方便將來再度集資。去年SPAC較成功的例子,除了一些直接受惠於疫情的行業(如網上遊戲),其餘都是「抗疫」能力甚強的生意(如電動車電池)。

賣眼光經驗 與妖股大不同

本質上,SPAC其實就是殼股,但正如欄友徐家健昨天所說,殼股兩字在香港股市形象甚為惡劣,被幕後操縱的邪氣十足。此形象不是全無根據,只是那些殼股跟目標簡單、時間設限的SPAC是兩回事。開出空白支票的公司,賣的除了是眼光和經驗,亦押上團隊成員的個人聲譽,限期以內收購不成亦要散水,遊戲規則清楚,跟所謂的「妖股」大有分別。

SPAC勝在夠快。香港多年來在自由經濟等排名之所以名列前茅,主因之一是公司註冊、開門做生意手續簡單,速度驚人。香港的股票市場能否一樣快,就要看監管當局是否認同此殼股不同彼殼股,容許在香港以SPAC形式上市,搶奪這一筆只會愈來愈大的生意了。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