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7日
新冠肺炎成為2020年的最大黑天鵝事件,也打亂了很多投資者的部署。但投資世界並非鐵板一塊,今年股市由3月急挫後大幅反彈,便反映了大家總會找到一些較少受到經濟下滑所影響、甚至能受惠於疫情的行業,部分企業的股價更創新高。
光伏業具經濟效益
新能源便是例子之一,早前中國政府宣布,致力爭取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的峰值,並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環保成為國策的主旋律,長線將有利新能源行業的發展。
至於短時間內,由於美國民主黨總統當選人拜登已展開過渡工作,市場憧憬美國將會推出更多新能源政策,利好行業前景。
除了政策推動,新能源本身也擁有利好因素。隨着科技的日益進步,太陽能板電轉化效率(conversion efficiency)已超過20%,每一塊太陽能板所產生的電力愈來愈多之餘,光伏行業的整個產業鏈,包括矽膠、太陽能板及光伏玻璃等的成本也持續下降,令太陽能板正邁向電網平價,即其價格競爭力與傳統的化石燃料看齊,換言之,光伏行業已具有經濟效益,即使沒有政府的補貼,也可持續生存。
在投資部署方面,筆者的做法是尋找供應鏈中最具潛力的一環,上游行業的入行門檻高,競爭較少,如果光伏業的科技轉型,便會面對需求下滑的風險。至於最近市場熱捧的光伏玻璃,似乎較能避開科技轉型的衝擊,但入行門檻較低,而且由於市面的選擇不多,因此估值一點也不便宜。
另一個在今年疫情期間脫穎而出的行業,則要數到醫療保健。隨着中國的人均收入上升、人口持續老化,對醫療保健的需求將與日俱增。短線而言,疫情爆發也令一眾創新藥、疫苗大受追捧。
不過,由於醫療行業關乎到社會民生,因此一直面對着頗大的政策風險,近幾年中國政府推行藥品集中採購,仿製藥的價格便應聲大跌,未來的估值也難有上調空間。
相反,擁有專利的創新藥品,議價能力較高,相信會是未來的增長所在,例如一些免疫治療的增長潛力便相當吸引,因此即使面對經濟下滑,這些企業的前景也獲市場高度重視,估值一直向上。
在選股時,大家要小心一些空有概念的股份,而應集中在擁有實際執行力、研發技術及有往績可尋的公司。
除了藥品市場,筆者也看好醫療設備的前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後,市民變得更加關注個人健康,醫院願意投放更多資源購買醫療診斷設備。現時中國一級醫院的設備水平仍有提升空間,但要留意的是,中國政府的集中採購政策,或將慢慢由藥品延伸至醫療設備,令一些大路的設備價格有下降壓力,所以投資部署與藥品一樣,首選擁有專利或獨特技術的醫療設施,從而避開政策風險。
作者為安聯投資首席大中華基金經理,專責中港股票投資。她為《信報》/信網撰文,分享市場觀點。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港版SPAC打救康宏? |
上一篇: | 因「鬼滅」而頓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