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11月3日

華菁Debate

中美脫鈎 香港面臨挑戰大還是機遇大?

尹禺然觀點:香港未來的機遇正是在於開展可持續金融,立足於現有金融機制優勢和經驗,探索和發展可持續企業經營的最佳模範。

香港的品牌是「聯繫全球 超越界限」。國際環境複雜多變,中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香港的橋樑作用仍不可替代,但需找到一個嶄新、普世、共情的切入點,協助中國在國際舞台上贏得話語權、贏得人心、贏得信任。我們應各展所長,圍繞可持續金融的議題,在投資、法律、學術研究、商業交流等各個領域上,助力打造香港的可持續金融中心地位、樹立中國的大國擔當形象。

須以更宏觀視角解讀

呂璟珂觀點:我們應該看到中美摩擦出現的必然性。討論香港前途和發展,必須將之放到國家發展的大格局中去看。香港因國際化、差異化的獨特優勢,成為最開放的金融市場,自身也獲得巨大發展。 我相信未來依然如此,差異化的香港符合中國的利益,也符合世界的利益。

香港作為中西方橋樑,必然在中美摩擦中受到短暫影響。香港歷史上數次從重大危機中緩和並再創新高,離不開中國內地的保駕護航。因此,討論香港的前途和發展,必須將之放到國家發展的大格局中去看。

香港保持其自身差異化和國際化優勢的重要前提,就是必須認清香港與國家利益之間的關係。若離開國家的發展大局,香港的發展無從談起。

任妍芝觀點:中美全面對抗可能還會升級,但未必會動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原因在於,把香港剔除出國際美元結算體系,從理論上到技術上沒有太大可能性,而取消美元和港幣的自由兌換,在實際操作層面可能性也不大。香港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只會愈來愈穩固,關鍵取決於其優質的資產。

香港有內地的加持,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一定會繼續穩固下去。反而因中美摩擦,愈來愈多中概股來港二次上市,吸引了更多優質資產來香港。

善用「一國兩制」優勢

吳欽武觀點:香港成功秘訣在於積極成為中國與世界(不僅是美國)交流的橋樑,只要善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以及多年累積下來的金融、法制、兩文三語等成熟體系,就能夠進一步放大優勢,再續輝煌。回歸以來,藉着「一國兩制」和自身的金融、法制體系優勢,香港更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樞紐。儘管近兩年中美脫鈎論興起,但我認為,只要中國堅持對外開放,即便沒有美國參與,香港有機會善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及自身所長,保持區域發展的優勢和風采。

求同存異符合共同利益

季輝觀點:從全球治理格局來看,中美仍然擁有應對全球性挑戰的廣泛共同利益。兩國仍應聚焦於既有的廣泛共同利益,求同存異。目前由於美國對華政策由意識形態主導,造成了部分脫鈎的局面,未來相信在高科技等領域不易扭轉這趨勢。

面對不斷變化的國際形勢,中國應當還有機會克服困難,轉危為機。美中同處在一個生產鏈價值鏈上,雙方各自有自然的國際分工,故兩國仍應聚焦廣泛的共同利益。以中國目前作為全球產業鏈中重要的一部分,加上互聯網產業化蓬勃,相信中國能夠發揮一個延緩脫鈎,推動兩國利益向更為符合經濟大原則的方向發展。

香港「超級聯繫人」面臨挑戰

趙暘觀點:中國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引起了習慣世界老大位置的美國的警覺,其中部分政客政治掛帥,不遺餘力推動中美脫鈎,妄圖以此絞殺中國發展。香港在這樣的歷史分岔路口,「超級聯繫人」的角色面臨挑戰。

首先在貨幣上,如果美國強行利用美元結算體系對在港銀行特別是中資銀行發難,對美元業務有影響自不待言,甚至可能對受攻擊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產生巨大衝擊,產生資產負債表面臨減值→評級下調→資金成本上升→債務違約風險增加的惡性循環。其次轉口貿易量隨着中美脫鈎而減少,歐美外資金融機構在港業務收縮,投資額減少,都是可能存在的風險,香港實在需要思考何去何從。

之一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