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9日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令聯儲局連同其他央行啟動印鈔機,實行大水漫灌,力挽經濟狂瀾。但根據過往幾輪放水的經驗,量寬行動往往只是推高資產價格,對實體經濟沒有太大「直接」的幫助(當然,資產價格回升產生正財富效應,某程度惠及經濟)。
為何聯儲局放水,往往對經濟都起不到直接的幫助呢?關鍵之一,在於銀行放貸的取向。根據聯儲局向銀行等金融機構所做的調整顯示,美國國內銀行對大中型和小型企業緊縮貸款標準淨值比例進一步攀升,即放貸標準持續收緊。
銀行緊縮放貸 沒釋出資金
截至7月最新數據顯示,兩者均按月抽升約30個百分點,至71.2%和70%,且同創有紀錄以來的第二高,僅次於2008年10月金融海嘯最糟糕時的水平【圖】!這反映在當前疲莫能興的經濟環境和企業倒閉數字持續回升下,銀行基於經營風險考慮,不欲積極放貸。這也解釋了為何經濟衰退出現期間,銀行往往都是收緊放貸標準(銀行經營本色往往是「落雨收遮」);故在沒有銀行「放水」配合下,聯儲局量寬對實體經濟幫助自然大打折扣。
話雖如此,聯儲局多次量寬,為何都沒有觸發通脹上揚呢?箇中原因正正便是銀行沒有同時釋出資金配合,令流動性未能湧入實體經濟所致。值得留意的是,銀行把資金停泊在聯儲局的剩餘儲備水平,在量寬期間(包括目前情況)均保持反覆上升勢態。換個角度看,若然這狀態出現改變,通脹便有趨升的壓力。
信報投資分析研究部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香港股市上日收市統計 |
上一篇: | 大市呈拉鋸 內需科技股吃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