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4日
今年3月新冠肺炎在美國開始爆發後,從資金流向角度看,曾經出現一個頗明顯的趨勢,就是一方面聯儲局不斷放水(量寬),向市場注入海量流動性;另一方面,卻有龐大資金持續湧入貨幣基金內。
根據美國ICI貨幣基金資產規模總額於3月初(即聯儲局實施無限量寬相若時間)開始飆升,短短不足3個月內便膨脹超過1萬億美元,至4.8萬億美元,迭創紀錄新高。
然而,不知是否因為較早前美國疫情緩和,還是美股表現異常強勢,令投資者終於按捺不住從貨幣基金抽身,轉投股市,令該貨幣基金資產規模徐徐下滑。在過去10個星期裏,便有8次錄得按周資金淨流出;其中於截至7月15日的一周,淨「走資」更高達874億美元,相當於資產規模約1.9%;以金額計,是歷年第二大一周淨流出,僅次於2008年9月金融海嘯期間的情況。
資金或轉投股市
那麼,以往美國貨幣基金出現大規模的流出時,對美股後市有何啟示呢?
從過去近10年數據顯示,若然標普500指數處於上升周期,當貨幣基金如上月中按周出現明顯淨流出(資產規模按周縮減1.5%或以上),標指隨後往往還有一段上升走勢,例如2014年和2018年,又或是持平發展如2015年【圖】。唯一例外是2019年4月19日,當時貨幣基金不足一個月內兩度出現顯著資金流出的訊號,反映投資者風險胃納飆升,甚至對後市異常亢奮,最終刺激標指隨後一個月下挫約7%。
由此觀之,由於資金目前有從貨幣基金流出轉投股市跡象,成為新一輪「購買力」,令美股短期表現或不致太差(最壞情況只是在高位橫行,如2015年4月)。不過,宜留意若然短期內貨幣基金再出現資金大幅流出,屆時大市便可能隨時出現較大調整或震倉情況。
信報投資分析研究部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毋懼美國封殺 科技股續亢奮 |
上一篇: | 售樓淡季不淡 內房愈大愈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