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4日
雖然我們認為環球股市最惡劣的情況已過,但許多國家的經濟仍會持續向下,跌多少則要看控制疫情和重啟經濟的進度、會否有第二波疫情爆發,但應該不會出現類似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
儲局量化寬鬆阻現大蕭條
其實,由於金融海嘯後的量化寬鬆政策,造成美國和環球公司債市急速擴大,以及各國金融市場更大的槓桿行為,此輪疫情亦有可能引發另一場經濟大蕭條,但聯儲局此輪量化寬鬆阻止了美國公司債市和其他金融市場的崩潰,華府資助企業和個人的政策,又減低企業倒閉的數目和讓個人用政府派發的現金支持基本消費(新加坡類似政策則是減少企業倒閉和裁員人數),所以短期環球經濟雖然仍會持續向下,但應不至出現經濟大蕭條所需的更龐大乘數效應和惡性循環,即使不幸出現第二、第三波疫情,那頂多是再「停一個月、開四五個月」。 中期而言,疫苗應可在各國政府支持下於明年上半年出現,屆時問題將可解決,環球經濟會逐步複甦,期間若有藥(如瑞德西偉)可直接治療新冠肺炎,又或者大量測試篩選復工者,則可提前復甦經濟。
相應於上述經濟判斷,環球股市早前出現了較大反彈後,可能會出現整固、反覆,甚至較大回調(尤其是出現疫情惡化、經濟延遲重啟、經濟和油價跌幅遠超預期);相反,若出現在控制疫情、復工、發展新藥和疫苗的利好消息,則會再升一截(之後亦可能出現整固、反覆,甚至較大回檔)。中期而言,當有消息確定疫苗可面世,股價應可預先回升至疫前水準。所以捱是難捱,但始終會過去。
另外,當這些過去後,聯儲局此輪的量化寬鬆又將會在長遠將來引發另一批問題:上一次量化寬鬆雖然協助環球經濟避免了經濟大蕭條,但亦造成其後環球股市和亞洲房市大幅飆升,製造極大的貧富懸殊(香港早前在房價飆升時出現的政治動亂,以及特朗普能借鐵銹地帶藍領不滿而獲選,多少也和此扯上關係)、香港和個別亞洲房市泡沫形成(和日後爆破的隱患)、環球滙率的大幅波動(人民幣在2015、2018及2019年貿戰期間的3次大幅波動,也多少源於美元由之前量化寬鬆所造成的低位急速反彈)。
鑑於美國並未能完全收回上次量化寬鬆所發放的大量美元,我們有理由相信美國的政治格局、環球和美國金融及經濟體制,將再次阻止此輪量化寬鬆所發放的美元會被收回至合理水準。因此,在疫情之前,29000多點的道指雖是頗為偏高,但當經濟回復正常和發放的大量美元未被收回,那29000多點的道指卻極可能是偏低的,亦即(那些沒有房市泡沫爆破隱患的)股市可能會在疫後屢創新高。然而,如前所述,這些由貨幣驅動的上升並非好事,並會在長遠將來造成更多和更大的經濟災難。
港股受制樓價下調難反彈
香港的情況則較複雜,主要是因為夾雜了香港現今仍然巨大的房市泡沫和日後爆破隱患,以及早前曠日持久的政治動亂和其後的疫情已傷及香港經濟筋骨。我們初步的判斷是香港股市仍可隨環球股市反覆回穩,畢竟香港股市已有許多業務在國內的公司,但回升幅度會遠低於美股、A股和新加坡股,會受制於香港樓價續挫和惡劣的香港宏觀經濟環境。
香港樓價在未來一段時期仍會隨失業率上升而持續向下。本來,若港府內有些較高水準的財金官員(如達新加坡水準),將可在美國現今一輪量化寬鬆的長遠影響和香港樓市中短期續跌間理出一個傷害較輕的方案,但以香港現今不合格的宏觀經濟管理水準,無疑是癡人說夢。我們原本希望未來樓價暴挫後,港人和下任特首會痛定思痛,但現在看來許多港人根本不明問題癥結所在,何來痛定思痛?此外,我們想善意提醒中央和中國駐港機構,不用心找尋能管好香港經濟的團隊(所指的是一個高水平的準團隊,而不是一兩個官員),即使能挫敗泛民,香港能擁有的仍是兩個爛蘋果中的一個。
葉秀亮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葉晉揚為新加坡國家初級學院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見低就買」的反邏輯思維 |
上一篇: | 期指續處上落市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