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8日
隨着疫情擴散,全球各地經濟受重創,過去十多年的經濟周期正式進入尾聲。本欄的讀者相信都是極具前瞻性對未來充滿憧憬的投資者,且讓我們就像在2000年科網股爆破後,在新一個周期快要開始時,細心發掘一如當年亞馬遜、Facebook等,誕生在新周期能引領風潮的王者。
以筆者在風投和股權投資界所留意到,除了過去5年投得火熱的醫療生科企業外,不少機構投資者也開始關注一個愈來愈能夠在多個行業顛覆傳統的業務模式,就是目前物聯網及自動化行業經常談到的Asset-to-service(資產結合服務)新概念。傳統上資產供應商生產貨品,賣給使用方後,整個交易就完結,但由於物聯網發展中各種感應器能提供大量數據以提供額外服務,故此產品生產商需要附帶有關服務,才能吸引買家繼續光顧。
打個比方,以前一間物流企業,買貨車提供物流服務,向貨車生產商落單,然後使用貨車。然而隨着物聯網各種感應器的出現,在貨車上的輪胎氣壓、引擎、車殼等裝上感應器,車輛有任何問題可隨時透過互聯網上傳到中央服務器,讓管理一方監測貨車性能,而大量運營數據讓貨車管理方可以按照每輛車的情況即時進行維修,而不像之前由於對車的每個部分都不了解,故此需要定時檢測。有了大量的感應數據,變相令維修費降低,並因為時刻知道貨車不同主要部件的狀態,增強了安全性。
另外,透過衞星系統對貨車的地點及速度有詳細了解,結合大量實時路面情況,並進行預測分析(predictive analytics),為物流公司提供更短更快捷的運輸行程,以節省運輸時間和燃油費用,相信對處於競爭極度激烈的物流行業的企業來說,可謂難能可貴的服務。
物流業提供軟硬體一條龍
如果一些貨車生產商未能在賣車時提供有關物聯網及大數據分析服務,而其他競爭者能做到的話,那麼貨車市場一定被有這種服務附加值的生產商主導。故此,目前部分大型國際性貨車生產商,例如德國的MAN都把自己生產的車結合有關物聯網及大數據分析服務。
另外,一些提供物聯網及大數據分析服務的企業,嘗試往產業鏈上游推進。例如兩周前本欄提及內地貨車物流數據管理平台G7,與亞洲最大物流企業普洛斯及國內知名電動車企業Nio合作製造智慧貨車,以提供軟硬件一體化服務。
究竟到最後是上游硬體生產商能夠應用有關物聯網科技繼續一統江湖,還是一些做物聯網大數據軟件企業逆流而上顛覆傳統硬體生產商?抑或兩者互相結合帶來改朝換代?相信不出3年就會有結果。事實上,除了物流業,其他行業例如能源與節能行業,也因為5G、物聯網及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提升,造就Asset-to-service的機會,本欄會繼續探討,希望為一眾困在家裏的讀者解解悶。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股市何時彈完? |
上一篇: | 留得青山在 不怕沒柴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