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3月24日

廖群 華夏視野

新基建發展空間毋庸置疑

隨着內地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平息,各省市的工作重點將逐步轉向振興經濟。鑑於此次疫情對第一季度的打擊之大,復甦經濟的艱巨程度不難想像。因此,中央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進一步寬鬆勢在必然。

當前內地財政政策的寬鬆空間比貨幣政策更大,故將在此輪寬鬆中擔當更大責任,加快基礎設施投資是主要措施之一。對此,有不少人質疑,內地基礎設施投資還有加快空間嗎?這一疑問在市場已存在多年。

的確,看看過去幾十年內地基礎設施投資飛速增長及所產生的震撼性效果,現代化基礎設施遍地開花,進而工業與經濟實力的跳躍式提升,國家面貌煥然一新,對於基建投資加快空間存有疑問,似乎相當合理。但如果仔細地分析並展開前瞻性思維,就會發現此合理性只是似乎而非實在。

筆者分別於2018年9月和10月在本欄發表題為〈內地基礎設施仍具發展空間〉與〈新興基礎設施發展潛力巨〉兩篇文章,指出內地基礎設施雖然經過數十年高速增長,但依然有龐大發展前景:一是傳統基礎設施的短板補缺,二是以訊息基礎設施為核心的新型基礎設施的崛起。這觀點仍然成立,而且更有現實意義。

投資規模跳躍增長

令人鼓舞的是,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的定位;今年以來,4次中央級別的政府會議都提到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最近市場關於疫情後經濟復甦,討論的一個焦點是「新基建」,而新基建就是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今年初國務院常務會議更提出現階段新基建的七大領域,即5G網絡、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那麼問題是,這七大領域的「新基建」到底代表多大的投資規模呢?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如何?這是當前市場關心與爭議的重點。

關於投資規模,由於沒有正式的統計數據,目前難有準確估算,市場上的一些推測亦欠全面。應該說,這一規模目前不會太大,但也不是太小。關鍵是,隨着新基建大力推進,此規模從今年開始可望呈現持續性的跳躍式增長,從而在若干年後逐步擴大到主導固定資產投資的地步。

新基建的核心是訊息基礎設施,如果相信訊息經濟將是今後經濟發展方向的話,則這一指望就是現實的。當前內地訊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四大項目為第五代移動通訊(5G)、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窄帶物聯網(NB-IOT)和北斗導航,每一項都意味着龐大的投資。

僅就5G而言,據《2019年中國5G產業市場研究報告》預測,今後15年全球5G產業的投資額將高達3.5萬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佔約30%,並創造出12萬億美元的銷售額。

產業鏈掀乘數效應

至於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有多大,重點是視乎訊息基礎設施對於整個經濟的掀動作用,包括在上游與下游兩個方向的帶動。在上游方向,訊息基礎設施,包括5G網絡、人工智能平台、物聯網網絡、大數據中心、雲計算網絡、區塊鏈網絡等,都是由各種訊息技術設備組成,這些網絡/平台/中心的建設需要購買設備,必將帶動這些設備的投資;而這些設備又是由各種元部件組成,從而推動元部件的投資;元部件又會掀引金屬/非金屬材料的投資……這就是所謂的乘數效應。

有人可能會說,每個行業的投資都會帶動其他行業的投資,都有如此的乘數效應。的確如此,但必須看到,驅動不同行業投資的力度,及乘數效應的大小是不同的。訊息技術產品是由各種不同類型且數目龐大的元部件組成,上游產業鏈長而粗,所以推動其他行業投資的力度,即乘數效應大於一般行業。

訊息基建拉動經濟

在下游方向上,訊息基礎設施建立後,將大大提升各行各業的生產能力和效率,如「互聯網+效應」。從訊息經濟內部開始,5G網絡會大幅提高智能化水平,從而使得人工智能的應用得到普及;萬物相聯的能力猛增從而促成物聯網,包括車聯網的實質性崛起;而VR/AR的效果與效率的躍進,將VR/AR嵌入實體經濟與人民的生活。

這樣,智慧工廠、智慧辦公室、智慧家庭和智慧城市便從夢想變為現實,訊息經濟將惠及整個經濟及社會,或者說整個經濟和社會將訊息化。比如,根據賽迪顧問發布的《2018年中國5G產業與應用發展白皮書》預測,之後5年5G可直接拉動智能網聯汽車1.3億輛,物聯網連接數124.5億,VR/AR設備出貨量2356.2萬台。以金額計,如果一個傳感設備的價格按100元計算,僅是物聯網連接數124.5億,就是1.245萬億元;若按1萬元計算,則是124.5萬億元,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從而對經濟產生巨大的拉動。

如此下來,今後藍領和白領都將分別在智能工廠和智能辦公室中生產和工作,而人們的戶內與戶外生活都分別在智慧家庭與智慧城市中度過,這將是個令人嚮往的景象,而這景象又需要極龐大的訊息基礎設施來支撐。訊息基礎設施的發展空間及其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因而怎麼估計都不會過高。

回顧10年前,沒有人想到微信能夠普及並頻繁與高效地應用到今天的地步,因此,我們應該對訊息經濟將來展開的高度,具備前瞻性思維。在此前提下,訊息基礎設施,進而新基建的發展空間就不容質疑了。

作者為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師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