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9日
每人的一生都會經過好幾個階段,從幼稚園開始,一直讀書:讀小學、中學、大學(學士、碩士、博士),但無論學業好壞,終有一天要畢業,要就業或創業,不能畢業後就失業。
要不要創業呢?創什麼業呢?
打工對很多人十分有吸引力,因為能告訴其他人自己在某大公司工作,但是不要以為可以一直打工下去而沒有創新及創業的思想,大公司也想員工能有創新能力及與其他創業家的企業去競爭,如果真的有機會可以主動去創業,或是被動地要去創業(即公司改革了,職位沒有了),那麼要創什麼業呢?
1. 繼續做之前做的工作。之前是公司請自己,現在是創一間自己的公司去請自己。
之前收入是固定的,公司有目標要達到的,現在收入是不定的,有客就有、冇客就冇,目標自己定,自由了,但一樣是手停、口停、收入停。
2. 做之前從未做過的,改變世界。這有點難,要改變世界,首先要改變自己,以及改變家人和朋友對自己的觀感。如果之前是做建築師,現在要去做醫護,差距太大了吧。
3. 做之前做的,現在不單是自己一個人做,是去創造更大需求;自己滿足不了需求,去請人,請喜歡打工的人加入自己創立的公司。
即是一個良性循環:增加需求(+Demand);當供不應求時,增加供應(+Supply),重複(Repeat);創造及增加需求...(+Demand, +Supply……)。
筆者做了商業研究後,發表了幾個案例,發現在香港的幾家上市公司,都是由創辦人按以上步驟由一個人做到有很多員工,之後上市,有珠寶首飾行業的,有健康飲料行業的,有醫護行業的。
如果能夠做平台則更好,左右逢源,一邊是需求,一邊是供應。
不要以為一定要花很多錢去建立昂貴的技術平台,用電話都可以。在香港上市的某公司,創辦人原本是一名私家看護,她的服務好,應接不瑕,於是請其他護士同學,由一個熱線電話開始接需求、安排私家看護給病人,之後增加需求、增加供應、增加需求、增加供應……。
筆者聽過不少年輕人的創業大計,有想做網上教育的,說要花多少錢去建立一個獨家的視像對話平台,以防老師和學生第一課之後直接溝通,不給佣金了。現實是:老師教書可以很好,但老師不擅長找學生,所以平台好,老師會繼續用的。建立一個質量高的視像對話,需要在各地有高速的服務器,既然有FaceTime、WhatsApp、Wechat、Skype、Zoom等視像工具,為什麼不用?
先天下之憂而憂,多思考如何創業可利己利人,自己在適當時間把握機會,離開打工的公司去創一番事業,又或者在公司內部創業,為公司開創新業務。
用筆者所描述的創業步驟,花費不多,先是自己一腳踢,有生意之後才請人,之後愈做愈大。
萬事起頭難,家人的支持十分重要。錢還是要一些的,開始時主要來自創業家(Founder)自己及家人(Family),之後有朋友(Friends) 加入,有銀行(Financial institutions)支持;可能有好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時,才會吸引到投資者。筆者參加過如何成為天使投資者的講座,曾經有講者說笑,自稱儍瓜(Fool),因為九死一生,10家初創公司,可能只有一家能活下去。筆者是大學的客席副教授,另外一類創業家是大學的教授(Faculty members),SenseTime商湯就是一家由香港中文大學的教授及學生所創辦的公司。
過程又是怎樣呢?先有意念(Idea),之後是可以給客人試的原型(Prototype),成立初創公司(Start Up),加大規模(Scale Up),準備上市(Pre IPO),上市(IPO)。
成功的創業家能令很多人在他的公司有就業機會,同一時間也會令一些公司倒閉及令人失業。適者生存,汰弱留強,現實是殘酷的,人生十分刺激,不進則退,逆流而上,力爭上游,不屈不撓,永遠學習,永不畢業,永遠創業。祝大家就業及創業都能苦盡甘來,生意興隆!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30天免費閱讀】銷售稅以外之他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