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2日
新冠肺炎疫情愈演愈烈,17年前沙士的經驗卻替我們上了一課,土地及房屋問題是香港的長期問題,處理這重中之重的問題時,不應因一時疫情或經濟不景而放軟手腳。
上星期我寫了一篇名為〈預算案房屋政策大失預算〉的文章,就是希望提醒大家防疫之餘不忘留意今年《財政預算案》有關土地及房屋問題的內容。關心香港房屋供應的朋友都知道,公營房屋供應多年以來人算不如天算,這並非什麼大新聞。今年預算案的一個重要發現,我認為陳茂波預測未來5年公營房屋和私營房屋的總建屋量相若。換句話說,財爺默認「七比三」的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已像當年「八萬五」一樣不存在!
未來5年,政府對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已大失預算。然後呢?
團結基金的麵粉斷層論
然後,我讀到團結基金有關未來土地供應的分析。以麵包和麵粉去比喻房屋和土地的關係,團結基金認為,香港很快便會出現「麵粉斷層」的情況!
根據預算案有關房屋用地的內容,中長期而言:「多個新發展區項目將為我們帶來超過21萬個房屋單位。當中東涌東填海工程的首幅房屋用地下個月已可交付使用,預計2024年首季可提供1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的收地程序去年正式展開,預計居民可在2027年遷入首批公營房屋單位。此外,待立法會通過撥款後,我們會在下半年展開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的首期工程。至於元朗南發展的法定規劃程序亦快將展開,我們爭取第一批公營房屋單位在2028年落成。」
至於改劃房屋用地方面,預算案提到有12幅正在改劃中。而規劃署亦會就在首階段被評估為適合作公營房屋發展的棕地群,盡快展開技術研究。
然而,正如公營房屋供應多年以來人算不如天算,團結基金認為政府對土地供應同樣太樂觀。麵粉斷層論,首先是基於私人住宅熟地供應買少見少的觀察。另外,團結基金指出,中短期土地改劃進展同樣不盡人意,至於棕地建屋更須有完善規劃及基建配套,就這兩方面過去經驗都證明進展相當緩慢。
「明日大嶼」是非常具爭議的題目,但團結基金的麵粉斷層論,我大致上同意。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大失預算,其實主要就是反映政府之前就土地供應的失策,尤其在公營房屋方面。遠水不能救近火,是老生常談。因為政策失誤,香港沒有好好釋放現有土地的真正經濟價值,在社會亦漸漸成為共識。奇怪,較少人談論的一個方向,是如何有效率地提升現有土地的樓面面積。
新樓面面積供應作目標
多年來,政府以房屋供應單位作為目標,後果是單位愈起愈細。這種重量不重質的指標,要改!有效率地提升現有土地的樓面面積,是輿論一直漠視的議題。我同意團結基金建議,以新發展區模式規劃發展鐵路沿線土地,是有效釋放現有土地真正經濟價值的好方法。但其實除了鐵路,道路、污水處理等等其他基建配套不足,都是改劃房屋用地多年來面對着的障礙。即使成功爭取,改劃後極低的樓面面積,在房屋供應長期不足的情況下根本是一種浪費。
以樓面面積供應作為目標,然後大刀闊斧主動加快基建投資,提升改劃土地的樓面面積至合理水平,才是為香港的未來好好作打算。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及資訊經濟計劃附屬學者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編者按:徐家健教授最新著作《經濟學說藝術投資》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供應難解油價 |
上一篇: | Bond is K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