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
為滿足好奇心或想像力,愈來愈多企業投資於「藍天科學」(blue sky science),即出於好奇心而研究的科技。在美國,2017年企業為基礎研究提供28%資金,高於2006年約一倍。按絕對價值計算,同期企業基礎研究開支增加兩倍。
可是「藍天科學」難以應用於日常生活,而且無利可圖,企業動用大量資源於此可能影響核心業務,被指胡亂花錢,難怪股東起怨言。
美國化工巨頭杜邦(DuPont)憑發明尼龍馳名,曾以純科學研究聞名,其實驗室被戲稱為「理論堂」(Purity Hall)。不過,維權股東對沖基金經理佩爾茨(Nelson Peltz)在2015年向杜邦大興問罪之師,批評杜邦花費數十億美元於農業研發,卻看不到成果。
雖然巨額投資未必取得回報,但不少國家相當重視科技研究。按GDP計算,南韓是全球最落本於科技研發的國家,當地企業為基礎研究貢獻56%資金。惟南韓財閥主宰經濟,初創企業難起步,可能阻礙「藍天科學」的發展。
然而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矽谷科企坦承受惠於上一代企業的科研成果。微軟創辦人蓋茨(Bill Gates)曾表示,若果時間旅行成真,他旅程首站是重返1947年,到貝爾實驗室(Bell Labs)探險,見證電晶體(transistor)誕生。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企業資助三分之一美國基礎研究,之後美國科學家頻頻獲得諾貝爾獎。
況且史丹福大學經濟學教授布盧姆(Nicholas Bloom)指出,目前研究生產力不斷下滑。為了維持整體經濟增長率,各國必須投入大量資金以推動科技發展,每13年增加研究投資一倍。以英特爾(Intel)創辦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為例,他指出集成電路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每隔兩年就會增加一倍,意味維持有關定律,目前所需研究人員數目為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的18倍。
半導體面世推動過去數十年經濟增長,可是半導體發展恐走到盡頭。量子電腦被視為未來希望,Google、IBM、微軟和英特爾等巨頭均重本投資於此,微軟科學家希望盡快解開原子粒子(subatomic particle)之謎,預計數十年後有關科技才能應用於日常生活。不過,下一代企業科研能否取得突破,全賴投資者的耐性。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富國聲譽毀 舵手忙洗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