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9日
筆者自認是資本主義者,並對此感到自豪,認為自由市場才能帶來繁榮及和平。當然市場並非完美無瑕,一流的藥物也存有副作用,若不按指示服藥,更會削減藥效。
可是年輕人的想法卻有別,美國霍士財經台(Fox Business)主播佩恩(Charles Payne)數周前訪問Bahnsen Group創辦人巴恩森(David Bahnsen),並展示調查結果,顯示僅51%千禧世代支持資本主義,逾49%寧願奉行社會主義;68%戰後嬰兒潮一代力撐資本主義,只有32%贊同社會主義。此外,對私人企業及大企業持正面態度的千禧世代分別佔83%及46%,嬰兒潮一代的比率分別為91%及55%。
在上周〈聯儲局誤判物價穩定 放寬通脹目標〉的信函,筆者點出標準的通脹指標未能反映大部分人生活開支上升,尤其難以顯示改善生活的商品漲價。可是健康出現問題,又未能應付醫療費用,怎可創業?賴以「向上流」的大學學位,其學費卻愈來愈貴,即使大城市提供更佳工作機會,由於未能負擔屋租,只能望門興嘆。所以政府對醫療、房屋及教育實施保護主義,阻止外資參與競爭,有關領域更受到監管,禁止肆意加價。
社會福利難省減
儘管美國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桑德斯(Bernie Sanders)及沃倫(Elizabeth Warren)等左派人士希望美國引入歐洲式稅制及福利,卻非解決之道,此招甚至在歐洲也不管用,只要看看法國現狀,示威已成當地生活的一部分。
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斯蒂芬斯(Bret Stephens)近日撰文探討法國社會問題,他指出數十年來法國經濟停滯不前,無論左翼或右翼政府上台,推出各種改革均作用有限。可是社會福利一旦出台就木已成舟,政府日後難以省減措施,更遑論撤回補助,於是當地示威活動不斷。而且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法國政府謹慎對待大型抗議活動,往往向示威者讓步,因此當地經濟危機長期存在。
斯蒂芬斯指出,自1983年起法國失業率從未跌至低於7%,目前維持在8.6%;當地長期失業率超過40%,美國僅為13.3%。踏入二十一世紀,法國每年平均經濟增長率僅略超1%,預計今年為1.3%。當地去年每月實得工資中位數為1930美元,意味逾一半工人收入更加微薄,難怪法國總統馬克龍下令加徵燃料稅,即使每公升汽油價格只因此調高幾歐仙,依然全國爆發示威。
此外,斯蒂芬斯引述英國《衞報》的報道,顯示法國醫療體系壓力沉重,醫護人手不足,處於「崩潰邊緣」。儘管法國大學學費便宜,但收生過多,資金不足,而且教學質素臭名遠播地平庸,當地觀察家慨嘆學生太易入讀大學,也輕易輟學。法國工人頻頻行使示威權利,抗議頻繁度高於德國約7倍,超出瑞士達125倍。
雖然法國收入不均問題遠遠不及美國那麼嚴峻,但即使上屆社會主義政府向高收入人士徵收超高稅率,截至2018年初,全國22%財富仍落在最富有1%人口手上。而且高稅率導致當地富裕階層爆發「逃亡潮」,政府稅收反而未有增加。法國一如眾多歐洲國家曾開徵財富稅,最終同樣迅速撤回。
開支巨未能創富
斯蒂芬斯認為法國的困局向美國民主黨發出嚴重警號,在芸芸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以法國整體稅收最高(佔GDP逾46.9%),但政府開支亦最高(佔GDP逾56.38%),當中「安全網」福利開支領跑,退休計劃支出則屬第三高。法國稅率如此高,政府支出如此龐大,難怪未能創造職位及財富。
目前美國人均月入中位數約2600美元,遠高於法國人。筆者保證絕大部分美國人不願為了一嘗法式烏托邦,甘心減薪四成。假如美國加稅,就得向整個食物鏈徵稅。
處身自由市場,若果缺乏競爭,資本主義就難以運作。資本主義迫使生產商收取最低價格提供最佳商品,讓消費者找到最合心的選擇,可是美國政府卻日漸打壓競爭。
筆者與吾友赫恩(Denise Hearn)及泰珀(Jonathan Tepper)合著《資本主義的神話:市場壟斷與競爭之死》(The Myth of Capitalism︰Monopolies and the Death of Competition),書中談到「自由選擇」看來不錯,但美國人缺乏選擇的自由。老百姓購買任何商品或服務,只能光顧暗地串通的本地壟斷者或寡頭。目前美國眾多行業出現3或4個競爭者壟斷全行,自1980年代初起市場集中(market concentration)日趨嚴重,航空業已經缺乏競爭,其他例子罄竹難書。
市場集中趨嚴重
譬如兩大企業控制九成美國啤酒市場,五大銀行管理全國一半銀行資產。很多州份的醫療保險市場壟斷情況嚴重,兩大保險公司共佔市場80%至90%,例如Blue Cross Blue Shield在亞拉巴馬州及夏威夷的市佔率分別達84%及65%。
幾乎整個高速互聯網服務市場由本地壟斷者控制,超過75%家庭別無選擇,任由獨家供應商宰割。全美牛肉市場由四大企業壟斷,瓜分全國市場。去年完成兩次合併後,三大巨頭主宰全球七成農藥市場,操縱美國八成粟米市場。
科技業獨市情況更加嚴重,法律已經過時未能阻止業界贏家通吃。Google完全「統治」搜尋引擎市場,市佔率近90%,Facebook則攻下近80%社交媒體市場,而且雙雙控制數碼廣告市場,全無競爭或監管。此外,亞馬遜重創零售商,作為佔盡優勢的電子商貿賣家,又為第三方賣家提供網絡平台,跟本身合作夥伴鬥搶客,出現利益衝突。
另一方面,蘋果iPhone及Google旗下Android系統獨佔手機應用程式市場,形成雙頭壟斷局面,能自訂條件,商家獲得批准才能接觸其顧客群。但當局草議現行法例時,根本未有考慮數碼平台的發展,於是數碼平台變成「獨裁者」。
與30年或40年前相比,目前各行各業變得日漸集中,經濟學家格魯利翁(Gustavo Grullon)注意到美國產品市場經歷結構性轉變,削減了競爭。他指出美國聯邦政府不僅未有阻止市場過度集中,反而煽風點火,於是經濟及政治力量聚集在壟斷者手上。企業規模愈大,愈能影響監管及立法機構的決策,這非資本主義的本質。
筆者相信若美國真的奉行自由市場經濟,眾多大企業可能倒下。然而,政府必須避免干預,應該撤銷監管,甚至取消各種補貼及優惠。可惜保守派的朋友對此並不認同,認為抵擋左翼政客已經足夠。
筆者與讀者湯姆(Tom B.)常有書信往來,他來信回應上周的信函。他不認同筆者所指八成美國人受苦,認為頂多兩成人生活艱難,指出很多人受惠於政府或僱主主供款的醫療保險,在奧巴馬醫改(Obamacare)下未獲補助的美國人少於500萬。
湯姆來自亞拉巴馬州一個經濟大不如前的鋼業重鎮,依然自行開創前路到矽谷打拚。他指出祖先刻苦耐勞,熬過困難得多的生活,才為美國奠下基石。可是筆者卻認為政府干擾房屋、教育及醫療發展,推高價格,不止聯儲局要為通脹問題負責。
此外,湯姆指出歐洲經濟狀況遠遜於問題,但未有遇上鴉片類藥物成癮危機,所以他不認同解困之道在於經濟。湯姆批評很多人只把自己邊緣化,根本工人一直有怨言,美國小說家辛克萊(Upton Sinclair)在1906年推出作品《屠場》(The Jungle),就描繪汽車生產線要求工人快手快腳工作。
湯姆認為僅兩成美國人感到憂慮,筆者估計受苦人數更多,為公平起見,應該選用「鱷王」達利奧(Ray Dalio)的數據,他推算六成美國人焦慮不安。況且按照湯姆的評估,意味逾6600萬美國人受經濟影響,難以逆轉遭到邊緣化。不過,湯姆認為讓美國人分享繁榮,屬於重大挑戰。可是送人到月球也非易事,當年時任美國總統甘迺迪呼籲美國人設下登月目標,指出任務艱巨,正是必須達成標準的原因。於是全國朝此目標進發,不久太空人杭思朗(Neil Armstrong)踏足月球。
筆者認為美國取締《屠場》所描繪的工作環境,屬國家最重大成就之一,若資本主義容許這種惡劣的工作環境重臨,就非其真正的運作方式。當然數以百萬計人遭社會遺棄,涉及人道問題,亦不利最高階層。歷史上,政權派麵包給市民,提供馬戲團娛樂,無疑能苟延殘息一段日子,但效果有限時,法國瑪麗王后(Marie Antoinette)就自嘗惡果,美國也愈來愈接近限度。
兩極化管治棘手
不管明年美國總統選舉何人取勝,管治這個趨向兩極化的國家將十分棘手,意味經濟問題勢將加劇,甚至不斷惡化。美國走出困局的唯一方法是國民團結,必須作出妥協。也有人提出美國分裂,支持民主黨的「藍色州份」跟共和黨掌管的紅色州份各顧各,問題在於沒有州份旗幟鮮明。
筆者憶起在1970年代發生於北卡羅來納州杜倫市(Durham)的故事,當時法院下令全市公立學校種族融合,看來暴力衝突難免之際,當地3K黨領袖埃利斯(C.P. Ellis)及黑人民權領袖阿特沃特(Ann Atwater)本來水火不容,但在外間壓力下,雙方必須商討會晤,結果發現彼此立場一致,存有相同的價格觀。於是兩人得以合作,學生和平共處。
可是這種化敵為友的情況難再在美國複製,人民最大敵人並非來自「另一方」,而是認為民主黨及共和黨的支持者均拒絕和解。筆者憂慮美國經濟出現類似二次大戰的重大事故,人民才肯讓步。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四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不裁員不減薪」是一種愛和承擔 |
上一篇: | 「積金易」絕對不是舊酒新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