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6日
中美兩國達成首階段貿易協議,投資者樂觀情緒驟增,加上美國短期出現經濟衰退的憂慮大減,令美股繼續高企。美國11月製造業及建造業數據走弱,令人難免憂慮國內經濟的增長速度或不及預期般快。再者,美股首輪升至歷史高位的升勢,乃由周期性板塊帶動,及後防守性板塊追上,反映投資者對經濟的短期反彈並非抱有十足信心。
除周期性與防守性板塊爭相引領美股外,小型股亦未能跑贏大型股,其他國家的股市指數亦並未出現如美股錄得新高。然而,美股仍未受疲弱的經濟數據及盈利增長影響,市場焦點只反映貿易樂觀情緒。導致部分估值指標大幅攀升,相信盈利增長將是未來主導後市的關鍵角色。
製造業常帶動其他板塊
上述美國製造業的疲態,顯示製造業與服務業仍壁壘分明。11月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製造業指數遜於預期,並跌至48.1,非製造業指數則微跌至53.9。後者雖然同樣低於預期,但整體水平仍高於50的盛衰分界線,反映服務業相對強勁。鑑於消費市場依然穩健及中美貿易戰逐漸緩和,投資者憧憬經濟活動加速,與近期全球經濟改善相符。
一些專家及投資者對疲軟的製造業狀況置若罔聞,強調製造業在美國總體經濟的佔比日漸縮小。儘管如此,製造業的本質更具周期性,與企業盈利有較高相關性,亦往往帶動其他板塊。
換言之,製造業隱藏着一種「四両撥千斤」的力量。在軟性或經由問卷調查得出的數據(如美國供應管理協會指數)及硬數據(如工業生產及企業投資)均未呈現實質反彈下,製造業的低迷狀態或會蔓延至服務業,就業就是主要的傳導機制,尤幸勞工市場目前仍然強健。
美國在感恩節假期前後發布一系列經濟數據,如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的修訂。美國經濟分析局原先估計美國經濟年化增長只有1.9%,現被上調至2.1%。但今次上修GDP數字,並非基於整體數據轉佳,而是靠庫存單一帶動整體增幅,進口、國家與地方政府開支等數字反遭下調。儘管有關調整較預期為佳,但第四季預期經濟增長將進一步放緩。
藉貿談消息短炒十分危險
領先經濟指數表現疲弱,顯示經濟正處周期較後階段,但仍未達到過往衰退的平均水平。至於今次究竟是如2011年或2016年般的小型放緩,還是更加嚴重的情況,仍然有待商榷,相信未來數月的數據有助市場把握預期經濟增長展望。我們一直認為,貿易戰是決定這個周期可再維持多久的最重大因素,若局勢持續不明朗或看不到中美雙方達成協定的機會,企業信心便很可能持續受壓,進一步窒礙投資,繼而影響消費及勞工市場。
貿易樂觀情緒可說是一把雙刃劍,在某些時候能提振股價,但事實上,據我們調研所得,每當發布重大貿易消息,市場幾乎錄得比平日多兩倍的波幅。正如我們在過往報告中提出的警誡,只憑中美貿易消息作短線炒賣的做法,無疑是十分危險。
如貿易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可能會損害股市並促使消費品價格急升,繼而導致消費縮減、信心轉弱。不難想像,過去每當信心嚴重受挫,經濟都會響起警號;由於消費狀況是經濟中的少數亮點之一,若信心明顯轉差,便可能使下一次衰退加快來臨。
作者Liz Ann Sonders為嘉信理財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投資策略師。她為《信報》/信網撰文,分享對環球市場及美股的見解。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Tiffany業績透視交易關鍵 |
上一篇: | TVB裁員 港台減人手 傳媒業難捱 |